综合以上,财政支出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手段,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于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政策及担负的重要使命,主要包括:一是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二是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三是合理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四是支持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而且与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支出状况进行大量研究后,认为从经济发展观看,不同经济阶段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不同的变化。
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财政支出结构偏重于基础设施及资本品投入。由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性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小,私人部门不愿意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但对这些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又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或是中央政府提供,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克服可能出现的基础设施“瓶颈”效应。此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使得某些资本品必须公共生产,即使这些资本品的利益是内在的,不具有外部经济效益,也要求政府预算提供。
2、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公共积累支出比重下降。这一时期私人产业部门业已兴旺,资本存量不断扩增,私人企业和农业的资本份额增大,那些需由政府提供的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此时私人资本积累开始上升,公共积累支出增长开始下降,从而使财政支出结构中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支出所占比重下降。
3、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公共净投资份额又会上升。因为随着人均收入进一步增长,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私人消费形式将发生变化,从而预算形式也将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对私人消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处在显著地位,从而使公共积累支出又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
综合以上,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财政支出结构也有差异,表现在财政投资方面,在工业化国家,由于经济发达,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社会筹资能力强,政府投资主要定位在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投资比重相对较低。在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作为投资者,比工业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需由政府投资建设,又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起飞阶段,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和产业需要政府投资兴建或扶持,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职能更重要、更相对宽泛。
(三)社会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
农业、教育、科学、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特别是教科文卫、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主要应由政府兴办的事业部门,其发展程度受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较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社会发展投入呈增长趋势。农业及社会事业等历来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先导。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决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9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日益显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教科文卫、环保、社保等社会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中,用于社会发展的支出是逐步增长的趋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