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发展各项卫生事业的基本战略方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各项卫生事业的重点是:在重新界定、调整和收缩国家卫生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支持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和重点卫生事业优先发展,促进现有绝大多数国家卫生事业逐步推向社会和市场,进而实现办医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化,国民医疗卫生保障的社会化,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福利化和公益化,特殊卫生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卫生发展目标多元化。支持发展各类卫生产业,繁荣和规范各类卫生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生活需要。为保证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公共卫生事业支出。二是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力争到2020年由目前的4.23%逐步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达到15%以上。
5、增加环保领域发展投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贯彻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面,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环境政策调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建立生产者延伸制度,实行可持续消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环保事业财政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三废”排放及治理整的投资,使我国环境得到保护的财政投资达到合理水平。为此建议,我国财政应较大幅度提高用于治理“三废”的投资比例,到2010年力争投资比例达到GDP的1.5%,到2020年达到GDP比例的2%,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改善人与自然环境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社会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赋予社会保障更重要的任务。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取向主要是:要更加重视公平和谐,平衡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与效率关系,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公平。重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贫困,让更多群众享受社会保障,同时着重解决进城做工农民和被征地农民最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要立足当前,谋化长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重视统筹协调、地区协调、政策制定与立法协调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把规定的待遇支付给规定的人。政府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力争到2020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投入水平,为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财力保障。
(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制度保证思考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中长期国家财政面临的主要任务,应在政策调整的同时,进行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创造制度条件。
1、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优化支出结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是财政支出的关键环节,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政策,能否认真贯彻执行与高效运行,完善的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是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即财政预算分配给各部门和单位的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和单位的银行开立账户,由其自主使用,存在着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及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等问题,特别是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及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较为严重,不能完全保证财政支出政策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能力。因此,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收入方面,将政府财政收入直接收缴入库,取消征收机关、执法机关目前设置的各种收入过渡账户以及各部门、各单位自设的各类预算外收入账户,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单一账户拨付,提高财政资金拨付一次到位率,有利于实现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及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流向、流量的全面监控,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增强财政优化支出结构宏观调控能力。
2、推进财政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的综合计划能力。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政府部门审核后由议会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部门预算不是预算收支科目的简单加总,而是部门财政资源的综合计划,反映了一个部门的财政收支总规模,也是体现国家意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农业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各项非税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推进财政部门预算制度,实行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有利于统筹农业及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非税收入,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部门统筹安排所有收入用于农业及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增强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的支持力度。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各别地区进行了试点,2002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在全国推行。目前看,部门预算尚存在预算内容较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项目尚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评估机制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各项非收入尚未完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已经纳入预算管理的在支出项目安排上体现部门意识较强,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财政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供预算编制制度保证。一是完善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修改《预算法》,增加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规定,规范预算支出安排的顺序和原则等,从法律上确认部门预算的地位。二是不断完善预算科目的设置体系,根据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收支分类的经济分析功能,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要尽量与我国现行科目体系相衔接,体现现行收支分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全面掌握情况,制定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通过加强部门预算基础工作,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为细化预算、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和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下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问题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