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情况表明,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1995年为98.73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44%,占当年GDP的0.17%,2003年总投资额为22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0.89%,占当年GDP的0.19%。与各国比较,我国财政用于治理“三废”的投资处于低水平阶段。目前全世界各国用于环保经费占GNP的比重为0.5%—2%左右,其中:发达国家为1%—2%之间 ,发展中国家为0.5%—1%之间,一般来说,使环境得到保护的最低投资底线要占GNP的1.5%左右,理想投入水平为GNP的2%左右。
(六)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政府保障主体局外缺位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与体制不统一,其资金来源与福利标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高低不一,有国家管理的公共福利、有国有企业管理的企业福利、有集体管理的部门福利、有私营企业管理的个体福利等。这种现状造成:一是我国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虽然从1952年的2.95亿元到2003年逐年增长为498.82亿元,但是,这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除1965年达到2.35%以外,50多年来始终徘徊在1%—2%之间,2000和2002年分别为1.34%和1.69%,2003年微增为2.02%;二是2003年以来国家对城市2200多万低保人口和农村2900多万贫困人口倍加关怀,2003年各级财政对城市2246.8万“低保”对象支付资金151亿元,安排“两个确保”补助资金60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1%,城市“低保”资金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004年财政预算安排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7亿元,2003年中央财政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达660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4.2%,2004年扶贫资金达成122亿元,通过50亿元贴息方式引导银行扶贫贷款达成330亿元。三是当前世界上各国用于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普遍高于我国。我国虽然财政支出用于抚恤和社会保障方面比重较小,如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比重将升至15%左右,以2002年为例:全国离休退休退职4222.8万人,费用为3659.4亿元,人均为8666元,由企业管理与支付费用的为3261.4万人,费用总额2826.32亿元,加上政府支付的抚恤和社会保障费372.97亿元,合计占财政总支出的14.82%。可见我国实际上社会保障支出不低,但有许多是由企业支付的。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于通过改革理顺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政策思路
在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方向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管理要求,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性领域,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方面要适当增加政权建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支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仅就优化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投入,着力强化农村基础地位。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重点是: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如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为保证上述支持重点,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方面,一是控制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能再降低;二是近年内适当提高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要达到我国历史上13.6%的最好水平,充分体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意志;三是在2020年以前进一步将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为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财力保证。
2、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教育支出优先发展地位。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保障基础教育投入,逐步普及全民基础教育程度,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为我国产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教中心和实训基地,为社会提供大批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支持高等教育优化整合,实施名校强校战略,改革教学方式,建设重点学科,加强产学研及高校科研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建立扶困助学保障体系,确保每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强各类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保证教育支出,一是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稳定教育经费来源;二是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到2010年国家政府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与4.5%之间;到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到4.5%与5%之间;三是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将教育预算外资金收入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整合财政教育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用于教育支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重点包括:一是继续增加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经费,如科学基金、“863”高科技、攀登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支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单位和超越部门界限、集中学科优势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优先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对农业科技投入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尽快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普遍落后现状;三是优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和信息等方面需要,促进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四是财政部门要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促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通过筹集科技研究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积极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五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可设立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贷款,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财政配合金融部门制订科技贷款贴息政策,以使科研单位能及时争取到国家科技贷款的支持。为保证科技投入,财政部门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支出结构上要逐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以前达到科技投入占GDP比重2.3%,在投入资金结构上力求政府、企业、其他融资的合理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