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体决策时,往往第一个发表意见的个人对其他人决策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当别的
个体在听到第一个人的意识表述时会对比与自己意见的不同,而当发现对方的意见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更加可行或是正确的时候,就不自然的动摇了原先自己所要作出的决策。当更多个体作出一个相同的决策时,就会使得自己也不自然的接受大众的观点,而越发忽略自己的意见。这种从众的心理所造成的就是个体在群体决策中没有发挥决策的功能,而只是一个没有自己意思表示的跟随者,并没有真正的体现群体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6、 更容易产生风险性决策
群体决策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由群体作出决策,相应的,决策所产生的责任也是由群体来承担,因此个人在群体决策中所承担的责任相对个人决策所产生的责任来说小的很多。当个体意识到决策所产生的责任对自己的影响很小时,往往更容易作出超出一般常规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发表风险性很强的意见。这就自然的提高了群体决策的错误几率。
四、群体决策的完善
群体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健全民主与法治是完善群体决策的前提所在,在此前提下,我所要表达的是我对如何完善群体决策的一点看法:
1、正确理解群体思维
在群体思维的状态下,群体会很快达成一致的意见。群体思维也并不是总是不好的,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决策,如果领导人也十分肯定地认为有解决办法的话,就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讨论,成员们以简单的追加意见的方式进行决策。群体决策的一个缺陷就是决策速度慢,快速反应能力差。群体的一致性从某种方面可以减少这些耗费,使群体较快地作出决策。但是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群体必须避免附和性与极端化的危险,还要避免群体的过度自信。在任何情况下,群体的领导人如果希望群体决策更有效果,就应该多方寻求不同的意见,并保留群体成员自己的意见。
2、加强群体间相互交流
重视群体中的不同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参与情况收集工作,群体应当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鼓励人们尽可能提反对意见,提出他们的看法,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萧伯纳曾经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3、制造合理的冲突
对群体作出成功决策最大的障碍就是怕群体中产生冲突,也就是说,群体思维的一致性常常导致决策失败。
要想使群体决策过程不受思维的限制,就必须在群体中制造合理的冲突。假如冲突是发生在一种彼此融洽的气氛中,就会有较高品质的预测与估计,最后就能作出一个优秀的决策。为了尽量扩大群体的分歧,在决策时就要选择那些专业背景和思考风格不同的人来参与。如果群体成员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出冲突性的理念。当然,这些冲突只能是关于解决决策问题方面的,而不是成员间的人际冲突。
4、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
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的方法是安排一个“局外人”或“挑战者”,由他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探究支持论据以及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提供一系列的建设性批评意见。这种方法能保证群体决策思路清晰,防止“非理性”。
还有一种国际上流行的收集意见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所谓头脑风暴法,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激励法,它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为“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的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力, 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案,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的方法。
5、防止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的产生是因为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群体决策的全部责任,即使是决策失败。后果责任的不明确使得群体决策更加冒险,甚至有时候比个人决策更加的具有风险性。
对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来说,要有效地防御极端化倾向,首先要了解极端化倾向的存在,尽可能捕捉“极端”在哪里,而后在综合考虑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找出更符合实际的方案。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群体压力”对参与决策的成员的负面影响,要给成员一定的自由空间。因而,可以尝试一定程度上的“分而治之”,即在明确陈述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发两种或多种竞争性方案,以此将群体分为支持不同方案的亚群体。让不同的亚群体检验并宣扬己方立场的优势和长处,然后,再回到整个群体中,进行竞争性阐述,在此基础上,产生最佳的新方案。
6、群体的最后抉择
当某项重大决策的情况收集层面工作已经完成,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已经足够丰富,而且充分接纳了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意见之后就可以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了。尽管群体成员可能还对某些因素有不同意见,但如果决策是遵循了一个良好的过程来做的,则所选择的决策就应该是一个最优的决策。但是,如果群体中的不同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激烈的争论,对决策方案还有强烈的不同观点,群体应将各方面所得到的情况重新作出判断和分析,应当进一步收集资料,进一步讨论以减少不同意见,然后再找出更能配合双方价值观的新的替代方案。
作为决策的两种方式,强势管理的个人决策和相对温和的群体决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决策的群体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那么依靠群体决策是相对有利的。但是如果决策群体处于一个变革期或是尚未成熟,并且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充分,这时候就要求有一位富有远见和魄力的强势人物制定个人策略,并且以较为强势的精神贯穿到执行中去。
7、 建立决策监督制度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之所以有着种种的优势,是建立在参与决策的人数不同的基础上的。而群体决策中所指的群体是一个范畴性的表述,在不同的环境与情况中,群体所涵概的范围或大或小,大至万人,小仅几人。而如若在群体之外形成一种监督机制,这无疑是将有限的群体范围扩大了。群体范围的扩大也必将带来决策的正确性的几率的提高。
因此,为了增加一个群体决策的正确性几率,建立决策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群体决策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给社会人群提供一个监督的基础条件,以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外部专门的监督机构或是人员,构成一种长期、稳固性的监督形式。
五、总结
不难看出,群体决策作为现代管理中的一种广泛被采用的决策方式,由于组成群体的个人以及群体自身所受的心理、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着无法避免或是难以避免的缺点,甚至有时其缺陷性的一面表现的相当突兀。但相对于个人决策那种完全依赖个人行为所做出的决策,群体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说来,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其利远远大于弊。我国是个民主集中制国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个人决策服从群体决策是不容动摇的根本方针。尤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求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系统的理解研究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产生的因素,紧紧抓住两种决策的优点所在,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詹姆斯•M•布坎南:《成本与选择》(CostandChoice)(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年)
詹姆斯•布坎南:《投票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IndividualChoiceinVotingandtheMarket),第62卷(1954年8月号)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章第五节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六章
试论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