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是第一个研究规模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利益和企业国际化经营动机,是马歇尔对经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内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规模扩大后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可以购买大型的生产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副产品,可以减少生产、购销费用等,这些都是内在经济的表现形式。
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产量增加,而使个别厂商所得到的好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个别厂商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方便条件,从而使个别厂商减少成本支出。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支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支点,在商品、资本向外输出过程中,厂商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国际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的好处。同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实现的内部经济效果会更加明显。
规模不经济有内在规模不经济和外在规模不经济。内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例如,因规模过大而引起的管理不便,管理效率降低,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在购销方面需要增设机构等。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厂商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使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地价上涨或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3)哈伯勒的“机会成本和规模收益变动”
哈伯勒是机会成本学说的倡导者,该学说以边际效用价值说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方法,得出了与比较成本说相同的结论。
哈伯勒提出了一种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机会成本说。所谓机会成本,原意指为做某事而牺牲的其他机会,哈伯勒用这一概念,意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付出的放弃另一种或另一些商品生产的代价。或者说,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在哈伯勒看来,机会成本可能出现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固定不变,第二种情形是递增,第三种情形是递减。
哈伯勒认为,机会成本固定不变和成本递减都不是商品生产中的普遍现象,只有成本递增才是普遍现象。因为生产要素从一种商品生产转为另一种商品生产时,某些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变强,从而加大了转产损失,增加了生产成本。所谓机会成本递增,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单位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不断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则规模收益递增,这种情形是规模经济的结果。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益递增将变为规模收益递减。
机会成本递减,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单位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不断地减少。生产的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则规模收益递减。这种情形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规模收益递减也包括了这样一种变动,即规模扩大后,不仅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而且收益绝对地减少,及规模扩大使边际收益为负数。边际机会成本递减发生的原因有两种,即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个别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产生内部经济,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如汽车制造厂设立自动装配线后可使分工进一步扩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但这些优点只有在生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显示出来,如果规模过小,设立这种装配线的结果不是节约而浪费。不过,虽然内部经济能使边际机会成本递减,但各个企业追求内部经济的结果,会使它们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乘下几个大企业,相互就产量和价格等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层面,这与自由竞争是相矛盾的。因此,因内部经济引起的国际机会成本递减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达到一定点时,边际机会成本递减情形会被递增情形所取代。某个行业因新企业加入而引起的总生产规模扩大所形成的节约即外部经济,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不同,内部经济企业家们看得见,摸得着,而外部经济对企业家个人来说却无法把握。此外,某些行业规模的扩大还会带来外部不经济,例如,机器设备需求扩大可使价格上升成本递增,交通集结可能引起拥挤而降低设备利用率等。因此,“在真正的理论意义上说,可知成本递减仅为罕见而例外的现象。”
2. 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致胜法宝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完善,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垄断优势.对整个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贸易格局出现了两大倾向:其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为增加,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为增加,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行业内贸易模式。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将大大小小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卷入其中,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其国际竞争的压力。
(1)海默的垄断优势与跨国经营条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用“垄断优势”来解释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观点,即用产业组织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企业双向直接投资的原因。
海默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必须放弃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从不完全竞争的角度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海默等人研究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发现直接投资与工业部门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即美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程度高、技术先进、产品具有较少差别的几个部门,而这些部门都是垄断程度高的部门。所谓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对完全竞争的偏离。也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美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才有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的产生在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美国企业在海外生产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构成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决定因素,是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
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对外投资,是因为他拥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包括: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拥有多国的营销网络、操纵市场价格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优势、拥有技术专利和诀窍、资金融通便利;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水平式结合和垂直式结合,在产、供、销各方面取得更高的利益;4)产品垄断优势:例如产品的独占性、品牌、商标、专利、专用技术等,在公司内部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进行转让,得到共享资源的好处。
(2)内部化优势:市场交易成本节约机制
虽然大多数国际交换的理论假定,国际商品交换是按正常交易关系经营的独立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但事实是,世界贸易很大部分是在有关系的企业之间,例如跨国企业的联属公司之间进行的。由于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构成了以跨国公司及各关联公司之间交易为特征的巨大的商品与劳务贸易的内部市场。世界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内部,即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的。而不同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一家美国出口商可能向其德国的附属公司出售部件以用于当地装配,也可能向德国的附属公司出售成品,以使该公司制造的产品系列完备。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制造的出口商品中,远超过四分之一是由美国企业向其国外附属企业的销售所引起的。
英籍学者科斯1937年在美国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企业均衡规模和市场交易内部化思想。他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运行成本。”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的成本、交易和支付的风险、以及交付税款等。上述成本的存在意味着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花费比公开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企业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企业也因此产生并扩大到一个均衡规模。“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垄断优势强调企业特有的技术优势,而内部化理论所强调的是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各种优势的能力。
内部化理论以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为基础,认为战后科技革命使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转变为信息产品,如果通过外部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会提高交易成本。所以,企业不得不用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使企业在让渡中间产品时难以保证其权益,也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技术及专有知识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尤其是战后科技革命,使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转变为信息产品,如果通过外部交易,必然提高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企业优势在多国开办子公司,将中间产品的交易由外部市场转变为内部市场。这种将市场上的交易关系转变为企业内部供需关系的现象,就是“市场内部化”。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