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内部化的成本节约机制,是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转变为内部市场来实现的。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面对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企业必然力图使这些中间产品在其组织体系内实现内部化转移。国际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由关税、配额、汇率及外汇管制政策等所引起,而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内部“转移价格”使税收支出最小化,实现了交易成本节约。而且由于贸易在本公司内部进行,可以使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和价格完全信息对称,从而减少通过市场交易的风险。卡森证明,内部化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大小相关。只有当内部化成本小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内部化效益才能实现。因此,避免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正是企业建立内部市场的动机,也是跨国公司组织形式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经营也就产生了。市场内部化可以避免市场交易成本,减少市场风险,使企业获得内部化收益。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拥有特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在商品出口、许可证安排、直接投资三种方式之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在这三种方式中,国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这一方式能使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利用技术优势,维护技术垄断,获得最大利润回报。出口方式,由于市场不完全性,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出口受到一定限制。许可证安排的选择,有可能使企业面临技术扩散的风险,从而可能付出丧失技术垄断优势的代价。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由于保护贸易盛行,技术在产品要素构成中越来越重要。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克服市场不完全性和突破各种贸易障碍。建立内部市场,使商品、技术在内部市场自由流动,既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又突破了各种限制商品、技术进出口的贸易障碍,企业选择国外直接投资方式确实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
(二)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战略:
“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立
1999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财富》经济论坛上,江泽民同志在致辞中提出:“中国的企业要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自身竞争力”,这次盛会及其后的大讨论为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明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迈出新的步伐。”这一讲话的内容涵盖了“走出去”战略的目标,也标志着“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朱鎔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至此,“走出去”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最终明确下来。
2. “走出去”战略的含意
“走出去”战略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含意。从宏观层面看,“走出去”与“引进来”是相对应的,主要指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从微观层面看,也可以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主要是指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3. “走出去”战略应对挑战的基本策略
(1)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随着公司战略理论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是企业选择业务领域(或经营范围)和建构组织结构的基本依据。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判断是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首要环节。核心能力强弱决定着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中,能够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和获取稳定超额收益的资源或能力,它可以体现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需强调的是,虽然核心能力是由一系列专长和技能共同构成,但其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核心技术方面的专长,而其强弱高低则根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突出,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越强大。
本文中探讨的第一个挑战,“经济全球化将使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归根结底还是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差,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增强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策略:
①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推动企业走上技术创新之路,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结合在一起,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以当前“国有股减持”为契机,大力推进国有股转让、国有股上市流通、国有股变现和国有股退出,这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转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企业的现实选择,也是这些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现实途径。对于那些已改制的企业,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法律环境。国家要逐步减少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部门的数量及投资比重,加快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除支持和保证基础研究和某些主要共用技术的研究外,大部门的应用研究和全部的开发研究应放到企业中去进行。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除了技术改造贷款、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贷款、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等常规的融资方式外,还要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融资安排,如政府创新基金、民间风险投资等。继续完善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维护知识产权立法的执法力度,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入股、持股经营制度,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发挥个人潜能的评价标准和落后风俗,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环境和文化氛围。
③继续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暂时加入其全球网络体系,从其网络中学习技术、知识或取得其他战略资源,加快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同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对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利用其国际市场知识、国际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进入国际市场,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加快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2)调整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体制以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基于信息时代的组织结构变革迫在眉睫,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再造呈现扁平化和简单化的趋势。所谓“扁平化”,就是指形形色色的纵向结构正在被拆除,中间管理阶层被迅速削减,使原来一项指令由金字塔顶部传到生产线上的工人所必须经过的漫漫长路得以大幅缩减,充分保证迅速直接、准确高效。比较理想的组织是,在最高层只保留一个精干的高级经理小组,以发挥在财务、人事等方面的辅助作用。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在产品开发、营销等小组与别人合作,这样的小组与公司董事长之间仅有3~4个管理层次,消化内部分工和由分工带来的控制、协调,创造最短的消息流。所谓“简单化”,是指组织部门横向压缩,将原来企业单元中的服务辅助部门抽出来,组成单独的服务公司,使各企业能够从法律事务、文书等各种后勤服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海尔集团作为一家在原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快速扩展发展起来的国际化企业,其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海尔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时、恰当地调整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海尔集团在其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成功的解决了决策速度慢、信息损失大、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中国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策略:
①组织结构小型化
组织结构小型化是世界各国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普遍做法。要达到组织结构的高效灵活,首先应使具有决策力的组织结构小型化,使企业成为许多机制健全的小型组织组成的有机组织,这样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②组织结构简单化
组织结构简单化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减少信息失真,从而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日本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为4~5个中间层次。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调整就是在借鉴日本松下电气株式会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尽量简化,更是实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能够实现信息的迅速传递。我国许多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十分复杂,职责不明确,严重影响企业战略问题的决策以及决策的贯彻执行,对外界反应迟钝。因此,我国的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应当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努力使组织结构简单化。
③组织结构弹性化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必须符合弹性化这一原则,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在市场运作中,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万千,这就要求战略目标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同时也就决定了其组织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时,一方面要保持为完成固有战略任务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要建立为实现新战略任务而必须的组织结构。
(3)减少人才流失人事环境硬件软件同时抓
人的才能全面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人的才能个性的发展和人才创造能力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人才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任何人才都有一个从“非人才”到“人才”的成长历史,都有一个从“潜人才”到“显人才”的发展过程,有一个从低层次、低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的成熟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而首要的是增长知识,增长才能,这就必须向文化科学先进、发达,高水准人才集聚的地方去靠拢,去求学。从而造成人才流动。
人才流失是一种不平衡的人才流动。人的欲望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人才流动,也是以人才自身的价值作为交换,驱使他们选择流动方向时首要的也是重要的因素,便是获得利益的欲望,—般表现为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和生活环境。企业建构的创新思维、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精神氛围和物质基础才是人才选择流向的着眼点。
无疑,跨国公司等实力雄厚的企业拥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但抓硬件,即尽快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还要抓软件,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①认识人才成长周期
人才也同产品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可分成引入、成长、饱和和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比如:属于引入阶段的人才,注意使人才适得其所,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很可能从此埋没人才,或者逼使其“跳槽”;而对于成长阶段的人才,首先应给予工作上的肯定,同时适度给予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开发能力。
②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将汇集的人才把希望和梦想与单位的更高目标联系在一起。人才将致力于实现单位的整体目标,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成功、同事的成功和作为一个单位整体的成功而努力。从管理职能上讲,管理不再是控制,而是服务。管理者的工作实质也不再是控制人才的行为,以便完全按管理层的意图去完成工作,而是确定单位发展方向,同时给人才提供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
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微软公司使几百名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他们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后却仍然为微软每天从事要求苛刻的工作,甚至每周工作达到60小时。原因就在于微软公司是一个情深似海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责任感,从而深化了工作的意义,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新的价值。
④重视人才才能的发挥
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点,安排他们到适当的岗位工作,提供他们创造和发挥才能的条件,才能将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也可使人才、公司双方受益,从而避免人才流失。错位的人力资源配置只会促成人才的大量外流。
⑤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一个公司拥有创造良好的科研技术业务工作条件、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快、技术配套、文献资料完备等诸多优秀条件,必然可以迅速创造一流的成果,这一点对科技人才最有吸引力。科技人才最珍惜自己的创造价值的实现和被社会所承认。他们的事业心极强,最大追求是功成名就。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看似“离奇”的想法,应鼓励他们去实践。只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才能围拴心留人,有所作为。
⑥用法律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依法办事将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应该强化法制观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通过合法途径规范人才合理流动,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施无疑使我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对于稳定公司人事结构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那些损害本单位利益的人,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本单位的合法利益,从而有效杜绝人才流失的消极影响扩大蔓延。
参考书目:
①UNCTAD. Informational Encounter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rade in a Globalization World Mconomy Jakarta, Indonesia. 1991, June. pp19-20.
②Imf. Imf Survey. Washington, D.C. 1996, 1 July: 21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6卷。
④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7~26页。
⑤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新世界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第107~120页。
⑥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8页。
⑦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年2月第一版,1981年4月第2次印刷,第265~303页。
⑧哈勃勒:《国际贸易论》,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64年,第173页。
⑨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7~9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