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民奔小康尤为重要,本文从质量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信誉竞争力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以及目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另外本文还对WTO对农产品的规定作了一番阐述,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WTO对农产品的规定等。
【正文】: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产品的竞争力依然与广大农业利益休戚相关。所以研究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全面理解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研究我们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销售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要求有相应的市场制度与之相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市场化农业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国际竞争是国家农业比较生产率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能力越强,这个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越强。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总的来看,可以分解为三方面: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信誉竞争力。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对竞争力产生突出影响。
1、价格竞争力。产品的价格要低廉,这是竞争力的传统性和基础性要素。分析价格竞争力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农产品价格低廉的前提是成本低,而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成本,还包含流通成本。有些情况下政策性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产成本是基础,它包括生产的物质装备成本和劳动成本。但如果流通环节的效率低,流通成本太高,也可能使得生产成本的优势最终不能够表现为价格优势。
(2)价格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是自身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如果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中去,还具备价格竞争力,那就是具有出口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价格非常低廉,在出口价格加上国际运费等费用之后,仍然低于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具备出口竞争力的产品肯定具备国内竞争力,而具备国内竞争力的产品却不一定具备出口竞争力。就与国际产品的价格关系而言,在国外市场上和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产品进行竞争,其间涉及到的价格差别是国际运费的两倍。
(3)资源比较优势是价格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尤其从长远看,只有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品,才会具备较为稳定的价格竞争力,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其发展情况,是其中一个重要制定指标。
(4)对于我国来说,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力也可能不同,在销区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区可能具备竞争力。
2、质量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日益从数量方面转变为质量方面。相应地,国际竞争也日益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和质量两方面竞争,分析质量竞争力,需注意以下几点。
(1)农产品质量的含义非常宽广,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指标,包括大小、形状、色泽。它是由产品的生物遗传性质与生产技术与方法所共同决定;二是食物卫生安全指标,包括产品是否有病害,各种药物和有害物质含量等。它重要是由生产技术与方法所决定的。
(2)产品的质量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带有相当主观性。不同消费者对同质量产品评价可能有较大差异,如对于大米消费来说,欧美消费者一般喜欢黏性较差的长粒米,而日本消费者则喜欢黏性较强的圆粒米。在个别情况下,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可能起到非常极端的作用,这时,即使最终产品的可验定质量完全一样,但是生产过程和方式不同,消费者的判断也会很不一样,如欧美的有机食品与正规食品在成分化验上没有任何差别,但价格却相差几倍。
(3)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变化着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对质量要求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不太注重质量到高度重视质量变化,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变化,从关注产品本身的生物特征向关注食品安全变化。
(4)不同产品需求的“质量弹性”不同,质量差一此,只要价格低,消费者也会购买和使用。如含油低的大豆,对榨油企业来讲,都有购买的可能,但是对有些企业来讲,即使价格很低,消费者也不会购买消费使用。如棉花、面向出口的水果,达不到一定质量标准的话,不管价格如何,商家是不会购买的。至于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方面,就更是如此,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产品就更无法出口了。
3、信誉竞争力。这是指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市场信誉。它既包括供货者在供货方面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也包括供给者或者产品品牌本身的声誉。即使产品价格和实际质量相同,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名牌产品,而不是购买非名牌产品。这是因为,最终消费者很难检验产品的质量。因此只好根据产品的声誉和口碑进行选择。在另外情况下,信誉竞争力涉及到企业及市场诚信行为,如果缺乏市场诚信的话,即使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同样也会缺乏竞争力的,制约市场诚信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
(1)企业自身的原因。越是中小企业,越是没有品牌的企业,越容易不注意信誉竞争力,越容易出现“一锤子买卖”的现象。
(2)体制原因。它也是政府原因。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或一些行业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强,仍然对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直接或粗暴干预,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商业信誉问题,越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可能越突出。
二、WTO对农产品的规定。
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乌拉圭谈判,以及此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谈判中,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的谈判,一直是谈判双方争执的焦点。谈判各方达成的协议成为WTO处理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些规定集中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议》中。加入WTO两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磨擦和争议时有发生。如韩国的大蒜事件等等。今后别国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采取的种种贸易保护限制措施可能进一步增多。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要突破“重围”,提高出口竞争力,就需要我们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协议中的各项条款,熟练地运用于实践。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农业协议》允许各成员国政府对农业给予支持,但最好采取那些对贸易扭曲小的政策,并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在如下几方面承担义务。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