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初期,绝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改制模式是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人们对这种不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提出种种疑虑,经矫正,试点企业一部分已经变成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制度。如洪都集团自96年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来,在探索资产重组与兼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就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丰富而有益的实践。企业在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产效益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了市场经济观念。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产权结构、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利益格局,促使职工在观念上不得不变。通过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职工持股会等新的机制的引入,真正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多年的积弊,向市场要效益,到市场找饭吃。洪都集团大多数干部职工对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深了理解,转变了观念,取得了共识。
二是促进了企业各项改革。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和企业方方面面的改革、结构调整和加强企业管理同步推进,这是人们在实践中的深切体会,也是洪都集团在有关领域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洪都集团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同时对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人事、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和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改革,各方面的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是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上市公司是社会公众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最为完备的组织形式。职工持股成为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其他非国有投资进入企业,加强了约束和监督机制。不同的产权形式存在于集团内部,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运行方式,都影响和促进了集团经营机制的转换。截止到2002年末,洪都集团共创办中外合资企业3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3家,主要参股企业3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已逐步走出单一的国有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兼有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多种产权结构并存的集团化经营机制。
四是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几项产权改革的成功,经济上的成效是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洪都精工公司在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经济效益从1997年的556万元增长至1999年的1692万元,连续3年经济效益68%的速度递增,新产品贡献率每年都达到60%以上,为洪都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产效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8.82亿元。纺机公司债转股金额为2.2亿元,每年减少财务费用1400多万元。兼并洪珠公司累计免除利息1956万元。同时,由于改善了企业的负债结构,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促进了企业科研、生产、经营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扭亏增盈,努力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年末,在全国2172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亏损企业为8625户,占总户数的39.7%。国家采取诸种措施,特别是“三改一加强”来扭转亏损,一些措施如纺织行业的限产压锭、煤炭行业的部分关井,对缓解国企亏损发挥了一定作用。从工业行业的情况看,石油、化工、机械、纺织等行业不同程度出现减亏增利的状况。据媒体报道,到2002年底,原来亏损的8625家企业中,已有3427家初见成效。
国企改革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对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进入我国所造成的竞争局面缺乏清醒的认识;国企制度改革尚处于“爬坡”阶段,特别是机制转轨尚不理想。夸大或过分渲染国有企业的困难是错误的,但是,无视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盲目乐观的思想,对改革与发展也是不利的,必须客观地估计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势。
二、国有企业蕴涵的矛盾及其几点反思
自提出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后,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在国企改革方面花费的精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并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原因何在?国有企业究竟面临哪些矛盾?在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情况下,需要对此进行冷静的分析。
(一)国有资本的总体布局错位
我国国有资本现有的配置格局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国有资本配置格局的严重错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错位,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配置偏离“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功能定位,不适当地覆盖到大量竞争性产业中,造成国有资本的配置极为“泛化”。二是企业布局错位,将近一半的资本配置在不宜投入的大量中小型企业上。据国家财政部公布的材料,2002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企业)总计23.8万户,拥有资产总额13.5万亿元。其中,大型企业9357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3.93%,资产总额7.6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总资产的54.6%,其中中小企业占96.07%,其资产占国有企业总资产的45.4%。三是地区布局错位,表现为经济落后的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当高。总起来说,我国国有资本配置在产业、地区和企业上的错位,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全局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
(二)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问题
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一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模糊。除法律上的最终财产所有者关系明确外,在经济过程内代表法律上的所有者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国有资本所有者并未真正到位,至于企业中的法人财产权关系也尚未建立起来。二是,产权结构不合理。相当一些企业仍然是国有资本“独占”格局,尚未形成投资关系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三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即使是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也尚未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四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体系。所有这些都表明,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国有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问题
公平竞争的环境缺乏,集中表现在国有企业所承载的历史负担。首先是债务负担过重。尽管近几年在努力进行增资减债,但资产负债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统计,大约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甚至超过100%。二是冗员负担过重。近几年虽然作了艰苦的剥离,但分流难度很大。三是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仍未根本性摆脱,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市场主体,仍在行使着社会福利组织的职能。
通过以上对国有企业诸种矛盾的分析,对前一阶段国企改革的实践,我觉得有三点值得反思:
反思之一:深化国企改革既要强调全面把握、系统运作,又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酿成今天的局面,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布局问题,也有制度问题,既有历史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反思之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给国有企业造成的后果要有充分估计并采取特殊对策。这几年,企业在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给企业造成的“恶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什么国有资本形成如此失衡的格局?为什么国有企业形成如此僵化的制度?从深层开掘,莫不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同时单靠个别企业是难以解决的。现在,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遗产”仍在困扰着企业。对此,需要深入剖析计划经济体制给资产布局、企业组织造成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采取特殊措施(包括设立特殊基金等)来解决历史遗留的旧债。
反思之三: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既要着眼于搞活国有经济,又要着眼于搞活和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经过前一阶段的历程,我国在国有经济调整的同时,民营经济(包括城镇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和非国有资本控股的股份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力量。2002年,在全国近16万亿元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占2/3左右。今后,国有、民营、外资诸种经济之间的全方位互动将形成一幅全新的历史画卷。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承担了经济体制改革相当大部分的成本,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由整个社会资本来承担。因此,需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运筹帷幄。即不仅要使国有资本这一层次得以优化配置,而且要统揽包括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本的总体格局,使整个社会资本得以优化配置。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几点意见
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改革的具体途径就是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等。这些改革原则实际上包含了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率,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对于那些适宜实行国有国营和国有国控的企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在财力可支撑的限度内加大国有资本的投入,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更好地弥补市场失灵;对于那些适宜完全进入市场的国有企业,应从市场效率出发,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化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20(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