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本文以史忠良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为指导,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应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并就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一阶段国企改革进程的简要分析
(一)在组建企业集团和放活小企业方面有一定进展
(二)“优化资产结构”力度加大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四)扭亏增盈,努力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二、国有企业蕴涵的矛盾及其几点反思
(一)国有资本的总体布局错位
(二)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问题
(三)国有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几点意见
(一)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1、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的选择
2、 从整体上继续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
3、 辩证处理好国有经济“进”与“退”的关系
(1)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要“退而有序、进而有为”
(3)在国有企业的退出和退出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
(二)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意见
1、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2)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以发挥市场机制为主,适当运用行政手段
(3)正确处理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
(4)正确处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在企业层面要推进制度创新
3、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国有企业负担
4、强化企业管理,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取得多方面的突破,比如,确定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思想,做到“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明确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实行兼并破产“债转股”等。但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来衡量,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最明显的事实是从整体上说,国有企业至今尚未摆脱困境,亏损面还很大。特别是伴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资产重组而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下岗人员增多等现象令人忧虑。我认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应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下面我就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前一阶段国企改革进程的简要分析
我国国企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79年春—1984年10月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搞“扩权”试点。(2)1984年10月—1991年底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按“两权分离”的思路来进行改革,即国家掌握国企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权,所谓搞活企业,也主要是搞“经营权革命”,具体方式如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产经营责任制等。这些改革没有触及企业制度和更大范围的国有经济问题。(3)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为标志,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由80年代扩权让利的政策调整型改革上升到制度创新型改革,同时,也开始触及整个国有经济的布局问题。
1996年以来,国企改革处于第三阶段的上升时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组建企业集团和放活小企业方面有一定进展
此期间,国家从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角度,努力抓好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大型企业,包括根据需要组建企业集团。这几年,对企业集团的认识实际上有起伏:“十五大”前后,组建企业集团引起全社会重视,以至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亚洲经济危机后,鉴于韩国某些大企业集团破产以及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教训,企业集团一度被淡化。在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盲目求大求快以及搞行政性的“拉郎配”等做法,通过及时调整,现在已经得到纠正。
与组建企业集团相比,“放活”小企业的步伐更快一些。在这项变革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表现了极大的主动性,各地通过兼并、股份合作制以及出售等方式,来放开国有小企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按照“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在国有小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放开转制形式的多样化和股份合作制的股权结构多样化方面进展比较明显。小企业在国有经济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牟县从国有小企业走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出发,采取联合、改组分离等形式,通过对传统企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达到了转换经营机制的目的。如发展五种类型的企业联合,即以拳头产品为龙头,抓独特的名牌产品,带动小企业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使一大批小企业凝结起来的产品联合型;以资产为纽带,在同一行业相互依附,形成规模效益的区域企业联合型;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贸工农联合型;以农副产品为依托,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的种养加联合型,以村办企业为依托,村级企业化管理为核心的村企合一型。把县面粉厂、肉联厂、酒厂等一些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联合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搞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同时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扶持,增强整体竞争力,将其培养成为地方经济的“小型巨人”。
县属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较大。如:中牟县原有国企27家,按照郑州市的统一部署,现已完成改制18家,占应改制企业的66.7%。在改制中,政府、部门、企业三管齐下,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郑州市12个县(市)、区的国有企业改制面积接近2/3。
(二)“优化资产结构”力度加大
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入手来“优化资产结构”。企业资产结构(即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的比例)的优化调整是实现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的最优安排。但资本结构的优化又受到各个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约束。国有经济的一大优势是资产存量大,问题是“大而全”、“小而全”,规模不经济,资金使用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而且企业长期只生不死,存量资产不能流动,结构不合理,造成资产运营质量不高,效益低下。长期以来,我国进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时,一直是以增量调整为主,但对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改善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存量结构仍然严重畸形。实际上,搞好存量调整是进行增量投入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增量调整的投入结构,只有盘活存量资产,增量资源的投入才能合理。为此,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主要应该是从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入手,要充分运用多种存量调整方式,如破产清算、债务重组、扩股融资、收购兼并和售股变现等,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的提高。当然,在进行存量调整的同时,不能忽视增量调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单靠盘活存量或者单靠增量投入都难以实现目标,只有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使国有资产在流动和重组中实现保值增值。增量调整强调新增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即通过改变新增投资的方向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
在产权改革中,企业的资产由小变大,由“死”变“活”,部分不良资产变为优良资产,优化了企业资产结构。如洪都集团将部分资产重组上市募集资金近9亿元,以较小的国有存量资产经营了更多的资产,解决了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增强了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利用存量资产,合资组建了3个中外合资企业,吸纳外资700万美元;债转股的成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减轻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与改革初期的1996年相比,洪都集团总资产从21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38亿元,资产负债率从83%降低到52%。
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增加100个优化资产结构的城市;2000年,又增加100个试点城市,同时,增加8个城市比照试点,其国内生产总值、国有工业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41.5%、55.8%、44.2%,大体上是半壁江山。同时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围绕国有企业兼并、破产,银行核销呆帐准备金逐年增加。2001年安排500亿元,2002年增加到600亿元。企业破产也有所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国有企业破产占六成左右。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多兼并,少破产”,但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未必正确,该破产还是要坚决破产。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九五”计划期间,恰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全面实施时期。列入国家商务部和原国家体改委试点企业共100户,现已完成试点。具体采取如下形式:(1)直接改造成持股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2)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其结果是:直接改造成持股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共17户,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的69户,由原行业主管部门改造成纯粹的控股型国有独资公司10户,此外有2户按照先改组后改制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实行资产重组,还有19户破产,1户被兼并。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20(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