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文化自古以来就涵蕰着优秀的民本精神,从屈原、张说到李白、杜甫,已有深厚广博的积累沉淀。滕子京加强文化建设,致力于恢复古迹名胜,大力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到岳阳,滕子京就编纂《岳阳楼诗集》,欲在重修的岳阳楼上加强文化传承的内容。为使岳阳楼经久不衰,流传长久,滕子京撰写一封《求记书》,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记,并附上画工所绘《洞庭庭春晚图》以助文思,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成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滕子京还特别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滕子京认为教育可以培育人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国家强盛,民族兴旺。谪守岳州的三年期间,他修建了岳州学宫 (今岳阳文庙),新建的学宫规模十分宏伟庞大。事毕后,滕宗谅修书一封,请尹沫作记,尹诛于庆历六年八月某日撰成《岳州学记》。岳阳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的主架、金柱、柱础等都是宋朝所遗留下来的,滕子京可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重视教育,又身体力行,在湖州、江淮地区修建的学堂之多,在岳阳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文庙山一带成为了岳阳的文化教肓中心。滕子京以民为本,筑堤修桥。他刚到岳州,就听说当地百姓进城渡河驶过南湖时,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他立马刻在湖边的主要干道上雕刻石碑,用来警诫百姓要绕道陆行,爱护生命。接着他又积极筹备规划,筑建紫荆堤,修筑通和桥。进一步便利了水陆交通,也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三眼桥在这千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尽管经过多次修葺,但始终都没有超出他规划的路线。
三、对岳阳人文精神的影响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其前身相传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作“巴陵城楼”。由于军事战乱,又年久失修,最终楼体遭受毁败,直到唐代开始重建,前期称为南楼,经过唐代张说、李白、杜甫等人题诗后楼名大振,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期间,滕子京贬至岳州,当时楼已坍塌,滕子京在庆历五年间重修了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4月)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滕子京修楼求记,将历史悠久的岳阳楼景观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赋予岳阳楼永恒的艺术生命,使之传之久远,不因自然人为的破坏而毁灭。与此同时,范仲淹、滕子京两位文人共同酝酿而成的《岳阳楼记》,以先忧后乐,经世致用为精髓的思想在岳阳人民的思维中慢慢沉淀发展为一种人文精神, 在言行、思想等方面发挥着导向规范作用,对整个社会产生着深刻久远的影响。岳阳楼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景色壮丽,虽然有唐代的圣贤和当代的文人题诗作赋,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也因此未能对当地人们精神产生导向性作用。于是他请求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不仅为登岳阳楼的迁客骚人提供寄情抒志的新主题,更是对岳阳地区的人文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自此,《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精神如一盏光芒万丈的聚光灯,把岳阳楼上蕴藏已久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在一起 ,溶铸成忧乐“两字关情”,而成为岳阳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岳阳古代人文精神赖其而形成、发展、流传。以滕子京、范仲淹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忧国伤时的忧患意识, 警示着后世历代历朝人民的行为思想并逐渐发展为新时期以“先忧后乐,团结求索”为核心的现代“岳阳精神”,它不仅是古代岳阳人文精神精髓的传承,更是今天岳阳人民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浓缩。
四、结语
外贬岳州是滕子京生命晚年的失意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艺术卓越,蕴含着他独特的政治理想及人性特质,是其坎坷人生和高尚人格的总结。同时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也不容置疑成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言行、思想产生着导向、规范的积极作用。滕子京最终以他的卓识“重修岳阳楼”和鲜动的文字树起了文学与历史的纪念碑,不仅为岳阳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推动岳阳文化的长久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