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会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运用。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比如学了《杨修之死》后,就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修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三国演义》,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再比如教学冰心的《纸船一寄母亲》时,就指导学生阅读《繁星》和《春水》,让学生了解作品主题及冰心的写作风格等。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其次,采用反思,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实际的阅读中,让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休会,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也扩大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对农村中学生来说,要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初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繁重,要有自己的阅读计划,明确读书的要求是“眼到、心到、手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面前放上字典和笔记本,将书中的知识重点,好的词语、优美的语段尤其是经典著作中的名段名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并附上自己的读书心得,会作圈点、批注。学会写读书笔记。告诉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有:①作者篇目索引式;②观点内容提要式;③优美句段摘录式;④问题思考感想式。调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
4、组建各个学校自己的阅读图书室,最近几年我市各大图书馆蓬勃发展同时,应该再给各个农村中学投入一定支持,扩大完善对应规模的图书室及阅读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去阅读的场所。
5、根据我市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①每天上课前进行三分钟的演讲,学生讲什么都行,新闻、故事、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讲完之后,学生点评、交流,这样以来,就可以促使学生广泛阅读。②组建班级读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利用班费统一购买《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统一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另外,给校长建议,让学校的图书室尽量多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书去读。③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两三周举行一次全班或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共同提高。另外还可以进行朗读、演讲比赛。这样以来,不仅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④坚持办“手抄报”。在农村办手抄报比较适用,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编写一期手抄报,每期八张,手抄报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句摘抄等。每期出版后,8人为一组轮流张贴在教室内,互相学习,教师适时作点拨、引导。⑤争取家长支持。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家长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购买,订阅一些书报。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文思如涌、妙笔生花。现在,尽管在我市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中存着较多的问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不好,教师阅读指导不够,家校阅读书源不足,但只要我们本着结合实际,教师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挖掘书源,《课程标准》所提的课外阅读目标会逐步实现,学生的视野会逐步开阔,课外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
只要我们各方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象肯定会有一定的改观!
浅谈我市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主要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