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边,有一些词语是不需要儿化的,像“评评理儿”“吃洋饭儿”“官厅儿”,但是北京人的这一儿化,就让说话显得更轻松随意,听的人也觉得这样的语言不像是说话,更像是一种艺术。
语言,不仅仅是内心诉求的一种表达,语言也可以像北京人一样,说的很动听,但是依然字正腔圆。
二、文化中的京味儿
《茶馆》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处处都体现出北京人发自骨子里的那个礼数。例如说:“松二爷”“常四爷”“这位爷”,这些个“爷”的称呼,似乎是北京地区所特有的尊称,还有“您”这个字的运用,不论长辈平辈,位高位低,总是以“您”开头,给人一种极其谦和虚己的感觉。虽然在中国文化中,有这些尊称的词语,但是,最多见的也许就是在词典中吧,但是北京人,却把这些尊称常常挂在嘴上,用在生活当中。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长在北京,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人的礼数甚至已经到了繁琐令人生厌的地步,例如:第一幕开头的松二爷,见着常四爷的请安,让茶,到了后面的时候,他都已经食不果腹了,还不忘那一套公式般的请安,这也许就是北京人所谓的讲礼数,生活可以将就,但在礼数上绝对要讲究,后来茶馆进行了重新装修,再开业的时候,松二爷一进门就是一连串的请安问好:“王掌柜您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这一连串的问好,也正体现了北京人的讲究,虽然生活上遇到困难了,但是对于礼仪却从来不含糊。
三、生活习惯中的京味儿
裕泰茶馆可以说是整个老北京茶馆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能清晰的体会到浓重的京味儿气息。茶馆不单单只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干很多与茶没有关系的事情,例如商议事情的、拉媒说纤的,甚至有发生争执在这里调解说和的,喝茶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着茶叶来这里听书的,说书的也能在这里谋求一份生活来源,······这些都是当时北京人生活状态的缩影,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左右,心里的那份悠然自得,贫穷中的乐观态度体现出老北京的那个“味儿”,例如松二爷:“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您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虽然松二爷自己已经吃不起饭了,但是依然把心爱的鸟照顾的非常周到。那种娱乐至上的心理,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
结语
老舍先生的《茶馆》,真实的描写了北京人的生活。他从北京的土地上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又用自己的作品把它们生动的介绍出来,使得人物、语言都相得益彰。老舍先生把“京味儿”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没有去过北京的人们对于真正的老北京有了更真实的了解。《茶馆》中的“京味儿”是语言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
2、罗霞.《茶馆》与京味戏剧[J].青年文摘.2013年06期
3、老舍文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22.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