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对“三点半问题”的改进建议
小学生放学后的空档时间是很容易被忽视却又有着极大影响,学生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偏离预设轨道,国外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等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是由于其孩童时期所受的心理创伤,从而致使疾病的产生,因此监护人及学校社会均应适当地进行相关教育调整和改进,才能有助于正确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第一,国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条例。并且应当严格落实。避免“风声大雨点儿小”的书面意见,而是切实地履行相关教育政策。此外,进行相关条例完善的同时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作息时间并作出灵活性调整,可接受根据个人需求实行差异化管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重点,抓好落实各项规定和措施,完善相关考核管理体系之后重点在于落实。各监察机构应当重视起来并加强巡查,将教育放置更高的位置,真心实意地做好教育事业并给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第二,学校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补贴优惠政策,给参与课后辅导教师以现实奖励,形成激励机制,调动行业整体的积极性以及激发教师们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还能够从中发现优秀师资力量,使得教育教学队伍多元化发展。
第三,家长应当适当选择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教育,拥有较优教育资源的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能够理解,但是也要考虑到小学生阶段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味地发展孩子的特长或学习能力时不可取的,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之外,或许在压迫下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正常发展并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因此要提前正确了解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并因材施教。
第四,针对学校而言,应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增加小学生心理课程。小孩子心理不成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要把孩子唯一可以拥有的一点权力都抹灭了,学习是必然,但是怎样调整孩子心理才是最重要的,要在玩儿中学,学中玩儿。让孩子在玩的时候能开发潜能,而不是死记硬背,敷衍了事,仓促完成每一个任务。所以心理健康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五,“三点半问题”的研究,提出和构建由“家长—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长久互动联系机制,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解决“三点半问题”,为学生及家长增添便利,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减负”政策本意在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增加小学生课下自由支配时间,以培养自己的兴许爱好,然而出现了家长下班和学生放学时间不统一的现象,这段“真空时间”给小学生们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因此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且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志愿者可以借助创新实践的公益课堂,帮助小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此举既能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干精神。
四、启示
事实上“三点半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表面上看这只是关于小学生学习时长的限制,实则投射出的是现代小学生教育中关于放学后教育的缺口现状。这巨大的教育缺口是需要家长学校甚至社会共同来努力的重要部分,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携手共同谱写出适应小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国家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并抓好落实;学校教师应当更好地担当起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重任,加强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温床,应结合孩子个性化特点和个人能力进行相关的学习,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忽视。
“三点半问题”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目前的课程学习结束但人生的课程学习却刚开始,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不能割裂开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最后也对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课程的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让我们能畅游在知识海洋中,在学习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在小学的家长和小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分类为他们免费开展课后兴趣班,学习中聊大志愿者与孩子们亲切互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聊大志愿者涉及各个专业,有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兴趣拓展:社会上各种辅导班鱼龙混杂,很难满足小学生课余时间充实而又有兴趣地度过;自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挖掘培养小学生的兴趣,陪小学生度过有趣而有意义的课余时光。
关于放学后小学教育的问题探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