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太宗孙皇后嫡子,也是一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之人,但受到武则天的冲击和影响,其光环和才能被武则天的巨大光环所遮挡,因此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认为李治优柔寡断,昏庸无能。比如在《旧唐书》中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文中陈述“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对其进行批判和嘲讽,因为这个原因,高宗皇帝在位期间创下的“永徽之治”也被顺理成章的淡化,甚至被前后的“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所掩盖,受这方面的影响,其本来不俗的文学才艺也被人所不屑,其实从相关史书记载中可以发现,高宗皇帝在位期间的“永徽之治”正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国土面积的扩大,军事经济很多方面都是如此,这是非具才能的皇帝所不能达到的局面,因此对他的诟病只是因为当时出现女皇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人们所固有的男尊女卑的地位观念,使得颠覆了关于高宗的一切政治成果。
高宗的诗歌辞藻华丽,韵律规整,风格多以豪放为主,中间又不乏李治特有的文人气质。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81年7月22日,太子大婚恰逢太平公主诞生,龙心大悦,遂做此诗。诗中的“玉庭”、“银榜”等词汇无不衬托宫廷的华丽以及大唐的繁盛,风格豪迈大气用词讲究,但其中“蝶舞”“素尘”又不失几分文人气质,在风格上与太宗皇帝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唐高宗李治在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很有成就,做皇帝之前文采就很出众,在文学造诣上深受太宗皇帝的影响,有人说唐王朝由初唐进入盛唐是以高宗作为分割线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2)皇后武则天诗歌创作
对于武则天皇后,世人评价良多,但本质上来说武则天皇后确实是一个极具智慧与才情的女子,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诗歌创作上,都颇为出众,尤其在政治上,可以做一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就足以看出其报复和野心。在现存的48首诗作来看,她的诗作大都是政治方面的颂诗,如她的《唐享昊天乐》以及《唐明堂乐章》[9]等,虽是政治目的较强的抒情诗,但全文并无空洞的口号,却充满教化力,由此可见,能与高宗皇帝并称“二圣”的则天皇后,其政治上的造诣和天分是很厉害的。
对于一个女皇帝来说,在那样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要想游刃于政治和军事、权利与斗争这种与男人的角逐里,会有来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碍,但对于她来说,对于权利是痴迷的追求,因此在这场斗争中既是享受成功也是如履薄冰的度日。或许是高处不胜寒,作为一个女皇帝太过于孤寂,她在诗歌中的创作中一面宣扬自己的业绩一面不断证明自己权利的合法性和贡献度,却在另一面暴露了空虚的内心,如《唐大飨拜洛乐章》又如《赠胡天师》,穿梭于二者矛盾之间。
(3)唐玄宗的诗歌创作
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创作的诗歌数量也是很多的,被收录现存的就多达65首之多,从时间上来分,玄宗的诗歌可以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因此这些诗歌一方面反映了玄宗皇帝个人感情和感触的抒发,同时也是对唐王朝的盛衰变化的见证和记载。从诗歌风格上来说,唐玄宗前期的诗歌风格富丽堂皇,格律工整,然而经过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国家的衰退,诗歌也包含悲怆凄凉的意味。
唐玄宗即位后,也是充满着雄心壮志的,为了消除武周对唐王朝统治的负面影响的残留,通过《过晋阳宫》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通过《送李邕之任滑台》“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抒发对重臣的厚望,玄宗皇帝对良臣很重视所以才造就了“开元之治”的繁荣。在被迫让位之后,借助《傀儡吟》抒发着悔恨和悲凉。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诗作,唐玄宗的诗歌创作都是唐诗发展的一个标志,他对诗歌和道教的推崇,在当时的诗歌和道教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首先帝王的崇尚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因此民间也涌现出一批文人墨客开始学到礼佛,这无疑加速了文学和宗教的融合和发展。
三、初盛唐帝王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所具备的统一特征是辞藻华丽,韵律工整,这一点在初盛唐帝王诗歌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从太宗到高宗夫妇再到玄宗甚至后面的各位皇帝,都秉承这个风格,这也是唐诗最为突出的一点。
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诗,处于战争中的作品,词风尽是豪迈和沧桑;太宗皇帝的《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最具典型,首先韵律工整,读来郎朗上口,有着押韵的美感,依旧是气势恢宏的辞藻风格,尽显帝王的奢华和国家的强盛,在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太宗所做的一些写景写物的诗歌创作,客观来讲文采确实出众,但是鉴于其身份的 影响,给了后人诟病的漏洞。比如《赋得樱桃》“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歌辞藻艳丽,风格绮靡。单从文学的角度,这首诗歌极具美感,但作为大唐王朝的真命天子,写出这种靡靡之音的诗歌却是与他的身份不符。所以才有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对唐初诗坛的不屑;而高宗皇帝的诗歌中则透漏出他独有的柔和气息,也是一个时期的象征,与其并称二圣的武后,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智慧则会更突出 一些,在文学上也是毫不逊色,她的诗歌并无女儿的柔弱之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反而更胜男人一筹。
四、初盛唐帝王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1.对文学的作用
自南朝以来,诗歌的风格呈现纤巧绮靡,那一时期受“上官体”的干扰,整个时期的诗歌风格都定格于浮艳风格上,尽管后来有初唐四杰出现,却也未能成功扭转这种风气,到了高宗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子啊当时是一种贵族文学,因此是皇帝的重视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带动了平民对诗歌的创作,为唐朝诗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才会在后期有“唐诗”这个标签和定义。
2.对社会的作用
初唐生唐诗时期国力强盛,唐王朝的宫廷宴会也最盛行,这种宫廷宴会成为了诗歌发展的载体,皇帝皇后带头赋诗,群臣效仿,因此一些有才情的臣子也凸显出了诗歌的创作天赋,这也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诗歌的发展反过来存进的唐朝美学的发展。帝王诗歌不仅是对权利的彰显也是对政治的高度概括,因此对后代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帝王诗歌中,无论抒发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还是政治的抱负,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历史,用剪短的语言将一个时期的世事变迁形象概括并流传至今,帝王诗歌与民间诗歌以及唐代的政治环境的转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互相成就了唐朝的发展。帝王诗在这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五、结论
从初盛唐帝王诗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深入研究初盛唐帝王诗,同时对帝王所处时代的文学发展状况、文人及帝王近臣的诗歌进行分析,不单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同时也是对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批判的继承唐代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的“寻根溯源”,有利于加深东亚文化圈的文化认同感。
唐代帝王由于其所处的政治地位及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对唐代的事物与别的官史野史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和认识,因此在研究帝王诗歌文学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别的层次的关注。
唐代是我们华夏民族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人传统美学观念产生极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研究这些帝王诗歌以及帝王近臣和民间文人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感受当时人们的内心状态,更近距离的感受唐代这个盛极一时的皇朝的雄壮风采。
初盛唐帝王诗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