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形象性格决不是简单拼凑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经过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经过我们把他同他旁边的很多人物形象对比后产生并不断成熟而完善的。取经之前和取经之后,孙悟空整个形象的历程是经历了从一个追求绝对自由的天产石猴转变为一个“桀骜不驯” 的斗战胜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性格不断完善,构成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但是有一点,即他疾恶如仇、抱打不平的性格,取经前后完全没有改变。
孙悟空的这种性格非常明显,体现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其实上正是这种取经前后疾恶如仇、抱打不平的一致性,是孙悟空成为“凡是看过《西游记》的人,最喜欢” 的形象,继而也就理所应当地变成全书实际上最富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主人公,围绕着他的“难能可贵” 的性格,许多人物和他构成了一组组鲜明的对比,这其中对比最强烈的,就是沙僧。
取经四众,沙僧是最不惹人注意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的人物形象,然而就是这么个沙僧,“他的那种显得没有任何个性特点,其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个性特点” ,真是一个值得注意和好好研究的人物形象。
其实要说沙僧的性格,就得从沙僧的身世说起,经查,沙僧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 ,结果遭到了“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 ,“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 的重度惩罚。这段出自沙僧在观音去东土寻求取经人的路程中与观音相逢时的自我介绍,是很值得好好品味的。
我个人觉得这里面应该有三个特别应该引起警觉的字眼:
一个是“侍銮舆”,这个“侍銮舆”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沙僧在玉帝身边只是一个侍候他的人,更严重点,就是一个奴才,奴才在主子那里是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沙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产生自卑的心理就很自然,这种心理写到脸上,就是“晦气色” 的,也顺理成章,写在行动上,自然也是不求去光彩辉煌的表现自我,但要使自己安分、不越轨。因此他失去了灵性,陪伴他的奴性笼罩在他身上,伴随他走完西天取经之路。
第二个是“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这是个什么罪名呢?我认为这个所谓的“罪”,是没法用直接的客观的标准去说的,但是也不是无法来阐释。我们可以把它和孙悟空和猪八戒之所以保唐僧西天取经对比去写。孙悟空之所以保唐僧西去,主要原因就是他若不跟唐僧取经,难满之后又要大闹天宫,为了制约他的魔性,为了约束他的“心猿意马” ,给了他一个差事,让他有所作为。所以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为了推翻玉帝,公然提出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的反抗口号,其行为完全可以用“^造**”来定“罪”。这种“罪”是天大的。又如猪八戒,猪八戒因为调戏了嫦娥,才遭到贬下上界的,调戏嫦娥,这条罪也不轻,可以说是“越礼”,也是比较严重的。可是“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算是个什么罪呢?我不懂,我研究了半天,我认为,这“失手打碎了琉璃盏”,怎么也算不上什么罪过,这主要原因是:仙宫里的琉璃盏应该是和普通家里喝水用的碗一样普遍,如果我们大家不小心把喝水用的碗打碎了,我们大家难道就犯罪了?这么点小事,如果定成了什么“罪”,那显然就是在暗中批评玉帝借题发挥,小题大作。
第三个是玉帝的惩罚:打了八百;贬下上界;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回。我觉得这个惩罚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被打二千锤,贬下界来相比,是非常重的。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也没再多加责罚,猪八戒虽然打了两千锤,但是贬下界来也没有任何肉体上的折磨,唯有沙僧,罪也不重,却遭受这种折磨,这实在是最不能不让人质疑的。然而,质疑终归是质疑,当我们结合沙僧在取经路上种种表现来看,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演出沙僧在卷帘大将任职期间的性格,我们甚至可以断定:沙僧这种老实,奴性,软弱,实际上纵容了玉帝对他施加这种非常的惩罚,而吴承恩就是这样一个写作高手,他善于在不起眼的小事中,捎带写出相关形象的某些本质性的性格,在处理沙僧打碎琉璃盏事件上,玉帝欺软的性格不动声色地被活活地刻画出来,而沙僧奴性中透出的致命的软弱自卑的性格也同时交代了出来。
奴性,经过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化知识分子的深度挖掘,最终定格在国民劣根性是不无道理的。而作为奴性,出现在《西游记》这部浪漫主义的小说中,尤其使人觉得庄严和沉重。明代中后期,哲学上“左派王学横行” ,文学上先是徐渭“以一介布衣,单枪匹马地开始了反复古思潮的斗争” ,其次李贽异军突起,“提倡‘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在文艺本原论上于儒家的德本论之外,道家的天本论之外建立了真正的情本论” ,这些就直接导致了哲学启蒙思潮、文学革新思潮两大重要思潮的形成。而在这样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这样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一切复古内容受到了心学的强烈挑战,一切奴性人格受到了心性的巨大冲击,这是对复古内容的反拨,也是奴性的渗透带来心性的反抗,最终走向人性的复苏。而吴承恩恰恰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就不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点,凝聚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取经路上彰显个性的表现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
2.悟空的“金箍棒”和唐僧的“紧箍咒”——心性的自由与枷锁的束缚
谈到《西游记》,不能不说到“心”,《西游记》这部小说与“心”结下了不解之缘,叶昼在《西游记》写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时批到:“宗旨” ,确实独具慧眼,以后唐三藏取经路上遇难,很大一方面正是因为唐僧“心灭,种种魔灭”才最终不能为妖魔所食。所以说《西游记》整部书谈“心”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过《西游记》谈“心”论“心”最多的还是主人公孙悟空。孙悟空在书中更是离不开“心”。正因孙悟空离不开“心”,所以他的第一个师父须菩提就被安排在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叶昼就此批道:“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斜月像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 。另外,作品为了要谈心,甚至直接把孙悟空称作“心猿”,而且“以‘心猿意马’为纲,从‘心性修持大道生’、‘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意马收缰’、‘玄奘受心经’、‘二心搅乱大乾坤’至‘猿熟马驯方脱壳’构成全书,说明‘猿马牢收’之理” ,可见,谈《西游记》,“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西游记》之所以谈“心”,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受到明中期“左派”王学兴起的影响,特别是李贽的具有近代特色文学理论的宣扬。这一点上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来源于儒道释三家对“心”的阐释。如“道家强调要拴住心猿,意马收缰” ,“儒家讲求内观外省的道德修养功夫” ,特别是孟子主张“存其心,养其性” 和“求其放心” ,而“佛教非常重视心性学”,“认为‘心性本净’,‘不生不灭’,只是有时会被‘客尘所染’,一旦‘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 。所有这些,最后归诸于一个“心”字,而这个“心”字由此而成为《西游记》的灵魂,于是《西游记》谈“心”,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了。
儒道释三家对于《西游记》的影响和“左派”王学横行的现象,促生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吴承恩并不是“左派”王学的狂热拥护者,他终究没有摆脱时代对于它的囿限,孙悟空最终抛弃了绝对自由的探寻之路,在貌似庄严的皈依佛法中结束了“诛心” 的人生历程。但同时,他却以另一种姿态演绎了人生与社会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难以调和的尴尬处境,这主要表现在:
(1)、金箍棒
《西游记》题名《西游记》,主要是写唐僧西游取经,而西游取经的主要情节,就是孙悟空降妖除怪,而孙悟空降妖除怪,第一法宝就是那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所以孙悟空的那根金箍棒是孙悟空得以横扫妖魔、成为“斗战胜佛”的最好证明。而孙悟空和“有些猴气” 的金箍棒,的确又是恰到好处的组合。这一点不仅在取经过程中表现十足,甚至贯穿全书,包括取经之前都有相当笔墨的描写。
(2)、紧箍咒
《西游记》中,与孙悟空的除恶务尽思想构成严重对立面的是唐僧的滥发慈悲。与金箍棒扫除一切妖魔的形象构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紧箍咒。而且当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死一个妖怪变化的“善”人甚或凶狠歹毒的强盗时,紧箍咒就成为孙悟空的克星。紧箍咒成为阻碍孙悟空除恶务尽的障碍,它每次念起的时候,完全和如来“五行山下定心猿” 的“收放心” 性质大相径庭,同时与金箍棒的象征意义构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其实,紧箍咒的出现也是有意义的,对于象孙悟空这样大闹天宫的角色,不知道曾经令多少人头疼,就是连玉帝曾经这样说:“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这其实暗中透露了玉帝也拿这偷吃了蟠桃仙丹的孙猴子无可奈何。可见,孙悟空的这种形象,给一个秩序井然的天国世界人间乐土是如何的打击!所以要使他有所收束,要使他能够皈依佛门,不让他带个紧箍咒随时让他因为头疼而少闹点甚或不弄出令人头痛的事,是会让这些人受不了的。
但是有压迫就必然有反抗,孙悟空仍然为了打破紧箍咒的束缚而不断努力。取经路上假乌鸡国王变成唐僧,又是孙悟空牺牲自己,忍住疼痛与紧箍咒作斗争,从而最终使妖魔现形,。当他被唐僧疏远,到了观世音那里,还要她念个“松箍儿咒” ,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孙悟空不甘受压制,利用压制反压制的思想。
终《西游记》全文,虽然《西游记》结局是以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而终,但是考虑到现实世界没有绝对自由这一层面,孙悟空最终放弃绝对自由的追求,退而求其次,而将对绝对自由追求过程中的精神贯之于取经过程,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 的道理。
3.八戒的“离心力”和沙僧的“向心力”——在进退之间徘徊和选择
“在取经四众中,如果说唐僧代表着指标,悟空代表着前冲力,八戒代表着离心力,那么沙和尚则无疑是一股向心力。” 而《西游记》取经过程本身,由于作为指标的唐僧屡次遇险遇难,所以取经集团中的人物也始终在进退之间徘徊与选择。
八戒的“离心力”其实是早有伏笔的,早在高老庄悟空收降了八戒的时候,在还没上路前:
那八戒摇摇摆摆,对高老唱个喏道:“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
因此,他这离心便有根底,所以取经一路,八戒在降妖除魔方面根本无法与孙悟空相比,反而在一旦唐僧遇难,妖怪难缠的时候,他便有恋家的思想,如宝象国唐僧被妖怪施法变成了斑斓猛虎,八戒便想到了恋家:“把行李等老猪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 ,幸亏小白龙让他去请孙悟空,这才终于收服了妖怪;狮驼岭孙悟空被老魔吞进肚内,八戒又要分行李,道:“分开了,个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 这些都体现了猪八戒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对虚无的取经事业的厌烦,实质上是“猪八戒渴望过定居的生活” ,喜欢“按照农村小生产者的心理习惯和生活习惯” 来生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