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戒时不时就要恋家形成鲜明映照的,是沙僧的“向心力”。前面说过,沙僧因为失手打碎一个琉璃盏而被贬下界,这比起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调戏嫦娥来说,都不算什么太严重的罪过,可是由于沙僧的奴性使然,他自始至终都是循规蹈矩,并且处处表现出对唐僧的最大忠诚。特别在取经决心方面,更是由于其“浓烈的赎罪意识” ,使他从未有过对取经的倦怠,最经典的一次表现在红孩儿掳走唐僧后,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
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一席话才说得悟空点头称是,八戒也不再提散伙了。从这点上来看,沙僧心中的奴性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他死心塌地地跟随唐僧取经,对取经没有任何不满,在沙僧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向心力,这一点,足以使取经进行下去。这一点也足以使他的向心力能够与八戒的离心力抗衡。
不过,沙僧的“向心力”也好,猪八戒的“离心力”也好,这些都只不过成为了一道营养大餐的作料,主餐仍然是孙悟空的“前冲力”,正是因为孙悟空的横空出世,猪八戒只能作为孙悟空的陪衬而成为孙悟空取经路上经常戏谑调侃的对象,猪八戒都成了这样,沙和尚要想有大作为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干脆就没了性格,那仅留的一点“向心力”也在暗处隐隐约约地述说着取经路上沙和尚这个人物的重要性。
(三)异。
这里所说的“异”,是指形象塑造方式的不同。这是长篇小说共有的特点。一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字,如果形象塑造方式单一乏味,那么它肯定不会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西游记》形象塑造方式多样,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两种:
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西天取经,《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前者是追求绝对自由,呼唤平等意识与旧有的井然有序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之间的尖锐冲突,后者是象征正义的取经集团与象征邪恶的妖魔集团的尖锐冲突,而作者就是在这两种冲突之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1)、大闹天宫
《西游记》花了七个回合描写了“大闹天宫”这样一个故事,那么究竟为什么作者要费这么多笔墨去描写它呢?我认为:这里面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孙悟空受天地精华而生,是一个天产石猴,由此产生出的通灵特点,使它不具有甚至迥异于普通人类降生以后的许多特点,而更多的是对一种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点,是一种童真的天性迸发使然,表明了孙悟空在降生之后,保留了更多的童心。而这一点正是《西游记》最宝贵的一点。“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而这些与人间井然有序的等级制度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孙悟空必然会与以玉帝为代表的天宫势力形成必然冲突,这是自孙悟空降生以后所必然包含在内的发展趋势。
第二,从孙悟空以石猴身份降世,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以“甚深法力” 压在五行山下,实际上这场失败也是注定的,因为孙悟空要在一个客观空间里的相对自由中追求主观意识里的绝对自由,这是决然办不到的,即使孙悟空超越了生死,而且神通广大,但是毕竟它只有一个人,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山还有一山高”,孙悟空也必然会失败,只不过他所演绎的是用“命中注定”的悲壮的形式来表现其失败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和如来的“甚深法力”相互映照,折射出了孙悟空成长过程中的光辉形象和他失败所带来的悲剧性的色彩。在此基础上,为下文孙悟空在其五百年的受压迫之后调整他的是非尺度,最终皈依佛门,去往西天取经作了一个不小的铺垫。
但是,孙悟空在它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大闹天宫中,让自己的形象和性格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这其实正是一个胜利。在天宫任职期间,他率性而为,只要他不满,他就可以随心发泄,一上天宫,玉帝给了个“弼马温”叫他做,他不堪其辱,当即反下天宫;二上天宫,孙悟空因为不满蟠桃会没有他,而搅了蟠桃会,诳大仙、偷仙丹、盗御酒,实在是无法无天。与满天神仙作斗争的过程当中,孙悟空的形象永远是让人感到振奋的。他一个人,对付十万天兵,可以说根本看不到他的劣势,败巨灵、伤哪吒、四大天王、九曜星群战都未能降得住他,就是二郎真君也被他耍过,甚至太上老君也被他撞倒,可以说,是反抗给了孙悟空表现自我的舞台,孙悟空的“反抗”行为一直到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斗战胜佛”也没有改变。而反抗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孙悟空的形象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其形象其性格都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而成的,而且塑造得最成功。
(2)西天取经
西天取经仍然是孙悟空的主角戏,然而孙悟空在饱受五百年被压五行山之苦后,他认识到只有皈依佛教才能保持自己相对自由之身,才能不至于连一点自由也没有。因此他调整了自己的对外策略,把自己反抗的对象指向了对社会有危害的象征着邪恶的势力,最终孙悟空走上了一条艰苦斗争的“斗战胜佛”之路。而《西游记》也通过前后悟空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中的表现,完善了孙悟空的形象,使孙悟空的形象由单纯走向成熟。
西天取经有很多的故事情节,表现的也不只是孙悟空一个人的形象,而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展现了正邪双方集团主要人物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很多都是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的。而这些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就是取经集团与妖魔集团的正面冲突,辅之以取经集团内部成员性格之间的冲突。取经中的妖魔形象大都在与孙悟空的斗智斗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诸如牛精的难缠,女怪的阴险,水怪的狡猾等等。而在取经集团的内部,如上所述,猪八戒的“离心力”与沙僧的“向心力”之间的矛盾,唐僧的肉眼凡胎,错把妖魔当好人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屡遭贬之间的矛盾以及孙悟空的个性张扬以及沙僧的无性格之间的矛盾,都生动而且深刻地刻画了一组对立的形象。
2.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
《西游记》设计了很多生动、贴切的对话,这些对话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今试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分析:
(1)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
(2)这是三藏离鞍悲野冢,圣僧善念祝荒坟,祝云:“……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 ……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3)那妖魔惜命,真个叫:“外公,外公!是我的不是了!一差二误吞了你, 你如今却反害我。万望大圣慈悲,可怜蝼蚁贪生之意,饶了我命,愿送你师父过山也。”大圣虽英雄,甚为唐僧进步,他见妖魔哀告,好奉承的人,也就回了善念,叫道:“妖怪,我饶你,你怎么送我师父?”老魔道:“我这里也没什么金银、珠翠、玛瑙、珊瑚、琉璃、琥珀、玳瑁珍奇之宝相送,我兄弟三个,抬一乘香藤轿儿,把你师父送过此山。”行者笑道:“既是抬轿相送,强如要宝。你张开口,我出来。”那魔头真个就张开口。那三魔走近前,悄悄的对老魔道:“大哥,等他出来时,把口往下一咬, 将猴儿嚼碎,咽下肚,却不得磨害你了。”
例1是唐僧逐走孙悟空落难后,八戒到花果山请孙悟空用的激将计,通过悟空与八戒的对话,把孙悟空好名头,并且充满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刻画了猪八戒利用孙悟空这个特点,并不通过平常的请将之法,而用反客为主的激将之法,即一个画龙点睛的排比句——“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激起孙悟空的妖怪的切齿痛恨之情,达到了用平常请将之法所达不到的效果,进一步刻画出了八戒性格的另一面——粗中有细,急中生智的特点。例2是唐僧在孙悟空打杀了一伙强盗后,唐僧、八戒和悟空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唐僧是非不分,滥发慈悲,包庇恶人,自私愚蠢的性格,而同时也透过八戒也暴露了八戒单纯的憨直的性格,更重要的是“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这一大串的排比,气势非凡,展示了孙悟空即使有鬼神思想但也不惧不怕,积极乐观应付困难的性格,同时更加深刻地反衬唐僧无用,“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废物” ,即便是祷告,也没有实际效力的形象。例3来自孙悟空与狮驼山魔头的一段对话,背景是老魔把孙悟空吞了下去,透过这段对话,我们可知蠢呆愚笨的老魔被孙悟空要在他肚子里过冬耍得尚留有一丝信义,那么与老魔形成鲜明对比,三魔则更显露出阴险狡诈、顽固不化的性格,《西游记》通过这类比比皆是的生动贴切的对话,让我们完善了在平常叙述方法之下难以尽显的人物形象的另外风格。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