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奇谲恢诡、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善用譬喻,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特别地与众不同。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为主,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的寓言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庄子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而且,庄子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姿百态,出人意表,荒诞迷离,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如《逍遥游》,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寓言故事,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三) 浪漫主义的文风
通览全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虚"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庄子的道与艺术精神
道家学说其实就是审美哲学,道家之道其实也就是文艺之道。台湾学者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庄子的道家思想做了一次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徐先生说道:“由文学而牵涉到一般的艺术理论,因一般的艺术理论而注意到中国的绘画,于是我恍然大悟,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注1)
真正把成就艺术与艺术地人生的中国纯艺术精神的主体追溯到由庄子所阐发的道家思想那里,是徐先生的独到之处。在谈到“道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时,徐先生认为: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孔子一开始便是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完成的境界,庄子则不仅不象近代美学的建设者,一开始即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并且也不象儒家那样,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艺术对象,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求。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的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甚至可以说“道”与艺术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辩地形而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功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功夫;他们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当庄子把体道当作人生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地艺术精神。庄子所言的“道”,只是他现实地、完整地人生,而不一定落实而成为艺术品的创造,但此最高的艺术精神,实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注2)
与老子的道论哲学不同,庄子道论哲学则更强调人类生命的体道、达道、与道合为一体,表达精神自由的心灵境界。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
庄子所阐发的“体道”大致可以归纳三个方面:第一,在技术活动方面,主体要消除心与物的对立,消解手与心的距离,由技术的解放而产生一种自由感,从而“由技进乎道”。具体事例如:庖丁解牛、梓庆削鐻、轮扁斫轮等;第二,在知觉活动方面,主体要消除生理与心理的欲望,从而由无己、丧我达到心斋的虚、静、明。忘知去欲的心斋之心,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此时的知觉便是纯粹的美地观照;第三,则是在精神活动方面,持有虚静的无用之心,就能获得与物同化的逍遥遊,这种不知所求的浮游,能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此时的主体便是艺术化的至人、真人或神人、圣人。 庄子散文与《红楼梦》(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