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计算机的应用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在会计领域还没有得到应用和开展。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一些理论探索和试验工作。
2.推广应用阶段(1983—1988年)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各个院校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1987年11月我国会计学院成立会计电算化小组,为组织研究理论创造了条件。据财政部对全国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14%已有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
这一阶段我国相继出现了以经营开发会计软件为主的专门公司。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会计软件向通用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1996年4月在北京召开“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提出软件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注2)
(三)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 并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其主要特征是。
1.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
在采用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 是以磁性材料(硬盘或软盘) 作为数据的载体, 当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后, 一切登录、计算、分类、汇总、转账、编制报表, 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2.数据的规范化、代码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规范化, 要求录入到计算机的“数据”(包括汉字数据) 尽量代码化, 如会计科目、原材料、固定资产、产成品等数据, 必须形成标准化的代码, 以便于计算机快速、高效地进行加工处理。
3.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
当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后, 会计数据就由计算机自动加工处理, 很少人为干预。会计数据的处理集中在计算机内进行, 使一次输入的会计数据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全面共享。
4.数据处理的简约化
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通常在审核会计凭证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成本计算、定期结账等步骤来处理会计业务。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以上业务时,避免了数据重复加工过程。
5.组织和人员协调及内部控制的网络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人员将由会计专业人员、电子计算机软件、硬件及操作人员组成。对这些人员的要求是, 既要懂会计知识, 又要懂电子计算机知识。组织机构由原来的相互稽核牵制作用的专业组构成, 改变为由会计数据处理部门、会计数据管理部门以及系统维护部门构成, 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内部控制牵制网。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并且逐步能够成熟地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相关业务了。事实证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到了正规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阶段,然而,调查中同时发现当前有不少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阻碍我们企业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