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及其存在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1. 避税动机。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负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子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损失。此外还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深思,因为中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此销售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以低价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高价售出,可以达到降低消费税目的。
2. 报酬契约动机。在国外,公司用合同形式制定了管理人员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管理层就有盈余管理的诱因。在我国计划经济下,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当经济转向时,工资开始浮动。不论是薪酬与业绩挂钩,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也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3.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在我国独有的制度下,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申请才能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此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差价。因此,了取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公司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他们通常在发股前修改的历史数据,并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果故意高估盈余预测,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根据按剥离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对我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许多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达到上市和提高发行溢价的目的。
4. 配股动机。股份公司上市后,获得了使用“壳”资源继续股权融资的可能性。但并不是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资格获得配股,证监会为了确保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将有限的资源转向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规定也不断地进行修正。对配股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着随配股政策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1
1.变更会计政策与估计。一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化主要有使用年限的变更和折旧方法,折旧政策的变更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从年限平均法改为产量法或工作量法以及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延长,这将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降低,利润的相应增加。二是运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根据中国的规定,所有可由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时间问题。只有在12月31日编制合并报表时仍处于控制之下的公司才是子公司。但是,子公司的变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母公司会计主体的变更,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在不同年度之间增加或减少原有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本年度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报表,从而打开盈余管理的大门。
2.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一是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整,将会出现费用资本化、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潜亏挂账。二是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整,有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创造收入等事项。
3.利用非经常性收益。一是利用集体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形式有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确定存在随意性,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高估或低估坏帐准备计提比例。二是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致使上市公司考虑这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时有一定的投机性;三是很难避免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
(三)盈余管理的问题
1.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用户提供各种有助于他们决策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行为,会计信息本身应该是可靠的和相关的,没有可靠性,会计就会失去活力。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到严重损害,其可靠性无法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外部信息用户无法根据财务报告做出最佳决策,因此财务信息不仅无助这些信息用户,而且还会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2. 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行为,它的存在不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的盈余管理将使投资者不信任公司,公司市场就会没有信誉。从长远看,公司甚至还会被股东起讼等,加剧公司融资的困难,甚至被市场淘汰。
3. 盈余管理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信息有不对称性,管理者掌握了公司投资风险和未来收益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一些公开渠道来了解到企业的信息,并且只能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投资者会依据不准确的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这可能导致决策错误。这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甚至质疑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4. 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虚假盈余信息,会误导其决策,使其投资发生偏差,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分配。大量资源被微利企业或亏损企业利用,社会有限的资源被不合理地分化,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都损害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