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实物财产数量也越来越大,但是不少单位仍然只停留在对资金收支核算上,忽视了对实物财产的管理。同时,由于国有资产大多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不计成本,不提折旧,这就客观上滋长了各单位重钱轻物的思想,有的在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时,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变国家利益为集体利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削弱了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2、基础工作薄弱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较为分散,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由该市没有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各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资产信息不对称,同时缺乏规范、健全的单位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各事业单位对自己所占有的资产也家底不清。虽然财政部门也经常组织基点日的资产清查,帮助摸清存量资产,但清查作为一种非日常性的辅助管理手段,如果缺少经常性的动态资产管理维护势必造成“前清后乱”的管理混乱。另外,资产信息数据的原始采集较为片面、单一、孤立,没有在整体上形成系统、清晰的资产全息图。具体看,一是目前应属于资产所有者的资产,尚未全面进入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之中;二是一些单位仍有相当数量的帐外资产脱离政府监控,致使全方位的资产情况较为含糊;三是尚未形成符合管理要求的微机管理网络系统,难于及时掌握资产变化信息。
3、国有资产缺乏刚性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虽然有财务、基建和修缮等预算,但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体制很不完善,主要是缺少固定资产预算。由于财务、基建等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现状缺少全面的了解,财务、基建等预算不可能代替固定资产预算,或者说其中关于固定资产预算的内容不可能准确。事实上,许多单位在决定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和处置固定资产时,随意性很大。有的是出于单位利益的考虑,能多要就多要,能多占就多占;有的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官僚主义,非法处置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
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环节,财政预算软约束,缺少刚性制约机制,资产配置无标准或标准执行不到位、不彻底,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资产购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在资产使用环节,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评估,资产的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导致普遍存在账外资产现象。在资产处置环节,由于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和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5、法规建设滞后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实践。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实际,或者出台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化的思考,操作性不强,没有覆盖到资产管理的所有环节,致使从资产的形成、使用、调配到处置,无章可循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盲区普遍存在。
三、加强对我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笔者认为加强我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理顺管理体制,重视管理工作
要在各级单位树立国有资产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使各级领导及广大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保护好国有资产。要对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强化绍兴市国资委(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各项程序,特别是要加强对投资性、建设性和国有资产购买、使用、处置的管理,细化各个管理环节,全面规范管理工作,以实现国有资产规范、顺畅、高效地运作。同时,各级财政管理机关还要将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的评价结果,作为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对资产实行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规则
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家层面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地方层面再配套出台相关条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尤其是针对国有资产的购买、处置、评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政策,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全面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要利用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规范与管理,将资产管理的所有环节纳入法律法规的制度监控之下,确保管理环节不出现漏洞和盲区。为此,一是亟需加快对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若干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各单位负责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二是规范资产配置范围、实物标准和价值定额。什么单位应配置什么资产、不应配置什么资产应予以明确,并切实加以执行,减少配置过程中的主观臆断性,弱化配置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这样做有利于根据不同单位的职能配置相应的资产,既能满足其工作需要,也便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范化管理。三是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折旧制度,逐步推行建立净值计价标准, 根据当年计提的折旧和因处置减少的固定资产净值额度为控制标准,核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制度,对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账目,不计成本、不计提折旧,只作为辅助科目记录,因此账实不符、记载不准的现象容易发生。四是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更有利于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编制部门预算。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联系,运用资产预算和资产统计报告对单位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对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促进单位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履行的职责相匹配,同时根据事业单位的资产需求计划,结合资产处置收益从而实现完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依靠事业单位资产预算来彻底改变过去的“养人预算”为“办事预算”,把过去的“软预算约束”变成“刚性预算约束”。分析存量资产,配置增量资产,真正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统一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刚性预算管理制度。
(三)完善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监督
完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并对实现其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所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效率等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包括资产管理情况指标、资产保全率、资产完好程度、资产超标率、资产闲置率。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现状。利用评价体系的反馈功能,将评价结果指导、应用于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这种双向反馈的内约束激励机制,做实、盘活、用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同时,各事业单位要在资产清查工作基础上,摸清家底,建立台帐,并通过网络,加强与财政部门的信息互通,实现国有资产存量和变量的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监管。同时,财政部门应适时与各事业单位签订国有资产保管、养护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各单位,量化到个人,形成由财政部门统一管,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基层科室人人管的管理网络。
(四)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潜在效能 从绍兴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看我省改进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