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 规模 负债
比率
建立业绩评价制度 97/25% 高 高 高 低
未建立业绩评价制度 285/75% 低 低 低 高
显著性检验(T值) 显著 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业绩评价联系报酬 220/56% 高 高 高 高
其他公司 176/44% 低 低 低 低
显著性检验(T值) 显著 显著 显著 不显著
表5-5 非执行董事独立性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
分 组 数量 公司
业绩 信息披露
质量 规模 负债
比率
独立性较强 109/61% 高 高 低 高
独立性较差 70/39% 低 低 高 低
显著性检验(T值)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综合专业知识 159/55% 高 高 高 低
单一专业知识 132/45% 低 低 低 高
显著性检验(T值) 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表5-1至5-5数据来源:何卫东《深交所上市公司治理调查分析报告》
1合理化股权结构
通过适当降低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使上市公司形成多股均衡,股东会和董事会就不再是“一言堂”,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业务、机构等方面的独立性就能加强,进而能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信息的生成、提供就不会轻易地受制于大股东或关键人。
2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
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担保贷款、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发行新股价格的确定方法等做出严格、科学、具体的规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提高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
3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比如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即有利于改变股权过于集中,也能改善流通股的分散而造成的“用脚投票”的短期行为。机构投资者在对信息的甄别、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方面都具有普通中小投资者不具有的优势,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状况,从而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减少信息披露质量不规范行为。
4提高独立董事独立性
在美国等西方成熟市场中,独立董事不仅仅在企业董事会里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在企业的决策中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的发挥了独立董事的职能,促进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同时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所有股东特别是上市公司中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提高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聘任独立董事,避免由相关利益人或大股东代理人担任,强化董事会代表全部股东行使职权的功能,改变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操纵的状况,淡化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这就能在源头上把好信息披露的第一道关,从而促进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结语
证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直接威胁到完善的证券市场的建立,当前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上市公司上市前过渡包装、上市后持续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充分及临时信息披露重大事件有意隐瞒等不规范问题,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监管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因此,只有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合理设置监管机构与监管权力,促进相关法律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纵观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并不是我国的特殊国情,而是发展证券市场的一个必然伴生物,所需要思考的是将借鉴和怎样借鉴成熟市场的相关经验,加以吸收,运用到我国的实际中来,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环境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使证券市场能成为真正的有效市场。
参考文献
[1] 贺强,杜惠芬,李磊宁.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6-292,300,322-328
[2] 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M), 2004.28,358
[3] 周战强.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3-134,251-258
[4] 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21,83-92
[5] 杨宏.西方信息披露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5-10-25:346-347
[6] 唐震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证券业研究,2005,(5)/17:62-68
[7] 岳立群,郭建光,栗博.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分析(J).金融参考,2005-07:21-24
[8] 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35
[9] 徐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上市公司财务,18-22
[10] 段志平.论证券市场监管中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M).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8-11
[11] 张爱京.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建议.审计文汇,2002-10:27-28
[12] 罗培新等.证券违法违规惩戒实效与制度成本研究.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三期课题报告
[13] 陈向民,谭永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问题研究—时间性、信息含量与市场反应.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2.07.31 深证综研字第0060 号
[14] 何卫东.深交所上市公司治理调查分析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3.12.05 ,深证综研字第0086号
[15]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
[16] 毛志荣.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2.04.09 ,深证综研字第0054号
[17] 吴林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2年51 号
[18] 李心丹等.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2002.01.25
[1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电子版(1999年,2000年,2002年,2005年)
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及治理建议6(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