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英、美对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的处罚主要是针对责任个人来说,目前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对责任个人处罚力度过小。而事实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与公司的主要高管人员直接相关。对责任个人较小力度的处罚不仅起不到震慑作用,相反是一种纵容。另外,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最终还是由全体投资者共同承担,即便是对责任个人的处罚,在诚信不足又缺乏监督的上市公司中,恐怕最终买单者仍然是上市公司的全体投资者,这使得已经因信息披露而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再次受损。
(2)、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及中介机构的社会共享信用体系并将责利挂钩
应逐步建立社会共享的信用体系平台,这种平台可以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综合考核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不仅包括上市公司信用体系,还包括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等职业经理人市场信用体系、中介机构信用体系等等。这种平台不仅可以供金融系统、人才市场等机构查询使用,还可以对广大投资者开放。还可以将上市公司的累计信用作为再融资等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对高管人员、职业经理人及中介机构等,这种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在其相应的市场中决定其是否可以长期发展,因为其一次的利己动机就可能使其被永久淘汰出局,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
(3)、依法制市用“重典”,制定推出强有力的民事追究法规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缺乏完善、合理的民事追究制度,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1月15日出台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在2003年1月9日出台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投资人在提起民事诉讼之前必须先有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对违规行为人做出的行政处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因种种原因,这种处罚可能存在挂一漏万,尤其对于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行为更难认定,而且查处过程过于漫长;另一方面,目前受害严重的是庞大的中小投资者,按现行办法,很难都通过民事诉讼来挽回自己的损失。如上市公司莲花味精针对小股东在大庆市让胡路区法院告其大股东占款一案,发布公告称,法院受理审理此案完全错误,公司决定拒绝出庭应诉。理由竟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系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普遍现象。法院毫无保留地全面介入证券市场,受理和审理各类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可能使我国证券市场产生较大波动……”[注21]莲花味精拒绝出庭的思维,有点类似“因为蟑螂多到满街走,就应禁止使用灭蟑灵”,这种“有恃无恐”的表白,不仅表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总体信任度处于极低水平,而且说明我国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违法的民事诉讼之路将十分艰难而漫长。当违规成本过低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势必在股市一再出现,这大概是管理层谴责上市公司的公告声犹在耳,而违规者仍是前仆后继的主要原因,依法治市用“重典”,出台强有力的民事追究法规势在必行。英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英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采取对公司股东进行集团性保护的原则,即任何一个股东对公司及公司管理层诉讼的胜利,获得的救济自动给予公司其他股东[注22]。
3、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产权明晰。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产权明晰时,权力让渡充分,使企业行为符合市场规范,对信息披露符合市场需求,并在合理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下,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方向一致,以保证经营者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必须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和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的机制。可以打破现有的一些默认常规进行一些探索,比如,可以改变目前监事会由企业员工担任的现状,引入独立监事的做法,并且独立监事可以在监事会中占绝对多数,尤其是可以引入相关的专业人士作为主要监事会成员;还可以在企业中引入独立审计委员会以替代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独立审计委员会应完全由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等组成。这些做法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抛弃短视策略,充分披露市场投资者需求的信息。
另外,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沦为“花瓶”董事,其情形有点类似“皇帝的新装”。这一方面是独立董事比例过低,在董事会中处于绝对的劣势(我国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是1/3,象四川长虹董事会等甚至连一名独立董事也没有,而《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平均占董事会的2/3[注23]);另一方面目前独立董事一般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聘请,而且按照规定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这种自己雇人监督自己的做法难有独立性。比如2004年3月2日在沪市上市的通威股份,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并未强调滚存利润由老股东独享,更未说明上市后立即对滚存利润向老股东进行分配,尤其是其3月18日与2003年报同时公布的董事会公告还明确分配方案为“不分配,不转增”,但在4月22日的股东大会上却由大股东强行通过向老股东分配利润12306万元,占上市募集资金42897万元的近三分之一。面对这种情况,由董事会聘请的而且独占独立董事薪酬(共24万元)一半的国内某著名经济学家“在股东会上不仅没有提出任何独立意见,甚至对大会允许小股东参与讨论2003年分配方案表示质疑”[注24],很难看出有多少独立性,缺乏独立性的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难以发挥有效监督。因此应该改变目前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过少及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状况,改善独立董事客观行权环境,强化独立董事权力、责任和义务,尤其要改变由上市公司董事会(其实只代表大股东)推荐独立董事的做法以及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做法。可以尝试实行专职独立董事的做法,其薪酬来源可以采用上市公司提取“独董基金”以及印花税。若如此,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4、利用网络技术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时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化的信息披露系统。如英国和日本都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披露系统来进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则都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对上市公司数字化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检索[注25]。与此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然处于纸质化阶段,尽管规定了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但主要还是只将纸质信息转换成电子^论文在网上发布而已。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强大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库及信息处理和发布平台,使上市公司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及时动态地进入信息库,信息的需求方可以通过随时访问该信息的发布平台,对所需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和下载,从而使上市公司相关信息能得到充分披露;另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管理,使信息需求者能够按照自己的特殊目的形成特殊格式的财务报表;通过方便快捷的网上支付还可以将部分信息作为“私人物品”在该平台出现,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量”由供需双方自动达到平衡,不仅可以解决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不平衡问题,而且解决了信息披露充分性在“量”上“适度”的问题。
5、引入作空机制,使多元化的利益者刺激信息得到充分披露
在我国目前的交易格局下,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利益是一体的:公司股票下跌,将使得他们共同受损。这种利益机制传递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必然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足——只出对公司有利的消息。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当然也不愿意披露对公司不利的信息。
但是,在利益多元的情况下就不是这样了,市场的参与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会更多的刺激上市公司披露符合自己利益的信息,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了。
促进利益多元化,引入做空机制是一个优选。引入做空机制不仅仅是投资人避险的工具,对于我国股市而言,做空机制是形成一个刺激上市公司信息充分披露机制的基础,其对促进整个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做空机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刺激作用,曾经轰动一时的“安然事件”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资料显示,2000年底之前,随着安然股价持续上涨,卖空安然股票的人越多,到2001年2月其空头总数达到1400多万股。至6月底做空活动又再度攀升,10月达到近2000万股,11月突破3000万股,12月则达到天文数字般的近9000万股[注26]。在此期间,对安然关联交易与会计手段的质疑也在不断升温。由此可见,伴随着媒体与市场对安然的追查,做空机制不仅使安然股价向其本应有的价值回归,更进一步为媒体、市场、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的追踪提供了激励,刺激上市公司不得不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
(五)、对扩大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量,做到信息充分披露的几项具体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上市公司证券价格和投资者的投资判断越来越重要,因此,重视和扩大上市公司非财务因素的信息披露十分必要。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披露:
1、上市公司在新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信息披露
2004年1月8日开始,深交所上市公司南方汇通连拉6个涨停板,股价从10.08元窜升直17.86元,6天涨幅高达77.18%,此后一路攀升,至3月22日摸高26.97元,短短45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167.56%[注27]。如此暴涨的原因是基于其控股子公司成功研发的微硬盘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也是对公司由一个靠政府补贴度日的机修厂转变成为顶尖IT企业的良好基本面的反应。可见,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的进步对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投资判断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此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十分必要。
2、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价值方面信息披露
人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已经没有多少异议了,比如提起微软就不得不说起比尔.盖茨,提起海尔就不得不说起张瑞敏。同样,一个企业的研发团队、营销团队的构成及整个员工队伍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一直以来,上市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披露十分薄弱,甚至如啤酒花、达尔曼等诸多上市公司出现了董事长神秘“失踪”的怪现象,而该现象伴随着的往往是上市公司巨大的违规违法行为和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
3、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及其披露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的思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性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