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我国开放证券市场仅十余年的历史,相关的制度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已经成为危及证券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毒瘤。由于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财务造假现象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分析财务造假手法、研究防范措施很有必要。本文结合近年的典型造假案例,剖析了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法,初步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具体安排如下:
一、概况及危害
二、财务造假的成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
(二)造假成本低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力
(四)不正确的政绩观
(五)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六)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缺失
三、常见的造假手法
(一)虚构经济交易
(二)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财务造假
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3、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4、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5、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三)利用计提各种准备进行财务造假
(四)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财务造假
1、资金往来型关联交易
2、资产重组型关联交易
3、费用分摊型关联交易
(五)信息披露不当
四、识别财务造假的方法
(一)财务比率分析法
(二)与同行的对比
(三)充分利用账外信息
1、内部经营环境分析
2、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五、预防财务造假的措施及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二)加大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
(三)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制衡制度
(五)加强监事会、独立董事、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六)加强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摘要】:
我国开放证券市场仅十余年的历史,相关的制度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已经成为危及证券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毒瘤。由于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财务造假现象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分析财务造假手法、研究防范措施很有必要。本文结合近年的典型造假案例,剖析了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法,初步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防范措施 分析
【正文】:
从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到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企业财务造假行为一直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极其恶劣的国际性难题。在我国资本市场短短的10余年发展进程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屡禁不止。有效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前提是弄清其存在的根源、分析并识别财务造假的手法,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概况及危害
至2004年5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股)共计1324家,市价总值44742亿元,总股本6729亿元(注1)。据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透露:截至2003年8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共立案查处案件765个,对417家机构和657名个人进行了行政处罚;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41个,涉嫌犯罪人员约300人(注2)。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愤怒,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给金融业、证券市场以致命的打击,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给证券市场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隐患。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影响大而被众多媒体争相披露,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财务造假的成因分析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法及防范措施——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