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提到的各个财务报表造假案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资产重组粉饰财务报表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
1、股份转让
股份转让,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的行为。如嘉丰股份于 1997 年 12 月 28 日将所持有的上海华源集团公司的股权 1350万股以每股 2.2326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纺织发展公司(此公司与嘉丰股份有限公司受同一公司控制) 获得收益 1664万元。
2、 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如 ST 沈新开在 2001 年度与潜在的控股股东南科集团进行了资产置换,置换后坏账准备总计转回 2524.13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总计转回 607.79 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总计转回 1769.7 万元,这几项减值准备的冲回增加利润 4901.62 万元,而其当期实际利润仅为 219.63万元。
3、 对外收购兼并
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如北京天桥在 1998 年年底通过收购北大青鸟的商用信息系统增加了3029 万元利润,占北京天桥全年利润的 78%, 使其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 0.4 元 、15.8%,而 1998 年中期该公司这两个指标仅为 0.032 元和 1.34% 。
4、 对外转让资产
对外转让资产,即由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如大股东或同属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等关联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如渝钛白,将账面值 1.5 亿元的生产辅助设施、非经营性资产和7.48 亿元的债务以零价格转让给重庆化工厂,换言之,该公司用 1.15 亿元的资产抵了 7 48 亿元债务,使得总负债下降为 3 6 亿元。这 6.33 亿元的差额能否一次确认为当期收益,将对该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5、 资产剥离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新股发行额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减少公司资产及股份数量便成为必然。资产剥离方法无疑符合 《公司法》规定的要求。资产剥离的合法化,为公司上市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性。公司上市前,将剥离出来的优质资产假设为一个新的会计主体,且已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会计年度并根据历史资料虚拟该会计主体在各会计期间的利润。这种违背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假设人为剥离、分割资产,确认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公司上市前的财务报表粉饰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司上市后,因此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又为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输送转移利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方便。需要说明的是,公司上市后仍可能利用资产剥离舞弊。
不过为了防止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方法粉饰财务报表,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已针对此类事项作了新的规定,大大的加强了此类造假的难度,通过资产重组方式造假的情况近期已大为减少。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
企业为实现对盈余的操纵,使报表上的业绩数字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其中,利用关联方交易是比较隐蔽且常用的一种方式。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进行盈利操纵。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其主要方式包括:
1、 关联购销,包括虚构业务量,低价购进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等方式;
2、 资产重组,这里专指关联方之间的资产重组;
3、 托管经营(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的不良资, 同时收取固定收益。如浙江天然一子公司经营亏损,为避免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利影响,浙江天然的控股大股东收购了该子公司 55% 的股份,但仍由浙江天然托管经营 并由大股东向浙江天然支付 500 万元的托管费。另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的优质资产,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还收取托管费。
4、 承包经营,即将不良资产承包给关联方,由关联方来承担亏损,同时还可获得固定承包收益。
5、 租赁经营,即通过租赁关联方的优质资产,支付较低租赁费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
6、 获取不当资金占用费,即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获得高额利润。
综上所述,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多反映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一些项目中。另外,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为了防此上市公司滥用关联交易,财政部和证监会颁布了新的规定对该类行为进行了规范,使利用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大为减少。
(三)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核算粉饰财务报表
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急于粉饰报表的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条良策 很多公司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核算进行盈余操纵。
1、不恰当的借款费用核算
根据不同情况,长期借款利息可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等。某些上市公司就利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调节利润,例如:四川金路公司在 1997 年年报中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转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 3415.17万元 .
2、不恰当的股权投资核算
股权投资是上市公司的重要业务其业务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来进行盈余操纵。如 1998 年 8 月,张家界公司以 2160万元从香港一公司购得张家界地区有关公路的权利,按合同约定,该权益包括资本金和投资利息补偿且当年应收回 591 万元投资回收款。公司将这笔款全部计入其他业务利润,在扣除 63 万元摊销费用后差额 528 万元虚增了利润。
3、不计或少提折旧、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盈余公积等
一些企业的资产投资回报率不高又面临巨大的计提折旧、坏账准备、减值准备和盈余公积等的压力。为使账面好看以吸引投资者,就会采取这种方法来调节利润,如 2000 年深中浩对6065 万元的呆账未及时处理,对 4824 万元的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未处理。又如 2001 年被财政部通报批评的福建福联少提法定盈余公积192 万元,少提公益金96 万元,少提坏账准备 107 万元。
4、不按规定确认收入、费用
许多公司不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而是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或者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迟确认收入是一些企业常用的财务报表粉饰方法。如蜀都 A 与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签订合同将蜀都大厦三层楼房的经营权转让给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转让期为 5 年 一次性支付转让费用 1200 万元 列入 97 年度收入。根据合同规定,在合同有效期限内由该公司承包经营这部分楼房,每年需向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缴付承包经营定额利润 300 万元。其实质是该公司先转出所拥有部分客房的经营权,然后又承包经营这部分客房在未来五年内每年要交 300 万元的承包利润。可以看出,这一合同的实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实质影响,被转让的客房经营权又通过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回到了公司的手中,但财务报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200 万元计入了当期的收入 在这一交易中。该公司对未来5年每年将要支付的300万元承包经营定额利润却视而不见,只确认了收入却不确认费用。
(四)利用政府行为粉饰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是一种稀缺资源,政府扶持重点企业本无可非议,但在一些上市公司身陷困境或处于维持再融资资格的关键时刻,政府的政策突然降临这就难免不是在助其报表粉饰。
1、政府补贴
如 1999 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对京通快速路因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首创股份从 1998 年至 2001 年每年补贴 3.6亿元。又如辽宁省政府为了帮助东北输变电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度过经营困境,1998 年为该公司提供了财政支持 4887 万元。
2、退税、减免税
上市公司按既定条件享受税收优惠,不属于人为操纵。倘若不是根据既定条件,而是临时性的相机给予税收优惠无疑是帮助企业创造业绩。
(五)其他手段
1 、利用资产评估粉饰财务报表
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的潜亏应依照法定程序,通过计提准备金以及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等方式计入损益。但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往往在利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等机会,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的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及长期待摊费用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报表 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交易事实粉饰财务报表
每每到了年中、年末应该公布财务报表的时候,一些上市公司就会纷纷显示其粉饰报表的本领,会计作假手段层出不穷。在 2001 年受查处的上市公司中, 这类违规事件约占 40%,而这其中虚构交易事实,增加销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混淆会计科目等。前述的,“银广夏案件”、 “蓝田案”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介绍
上述现象的共同之处在于:公司的管理层出于特殊的目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粉饰公司的经营状况,取得投资人的信任或追捧。为去伪存真并对公司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我们有必要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笔者将对传统的分析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一) 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构成及局限性
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以利润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变现能力分析评价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盈利能力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3、资产管理比率:如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负债比率指标: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管理层可以通过滥用权责发生制或过分依赖赊账的方法虚增销售收入、夸大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损益表因粉饰而失真,资产负债表中同时隐瞒着较大的减值损失风险,据此进行的各种财务指标分析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现实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问题分析45(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