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只知道“保存”、而“另存为”还是一个陌生的范畴,要在旧知的基础上,建立新知,比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朱老师通过“图片已经有了自己的家了,我们要想让他保存到新的家,就要选择另存为命令了。”的讲解非常形象,学生一听即懂。
【笔者启迪】
这两个片段中学生的表现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经常发生,其实,在课堂上的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关键看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成就精彩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困难、错误和矛盾的过程,又是他们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课这类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只会亦步亦趋,放不开手脚,最终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把学生的错误当做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探索真理。学生通过一谬求真的体验,会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评价 应注重层次性的启发引导
【场景描述】
在作品交流评价时,朱老师说:“这个作品是谁的?你能大声说出你的宣传语吗?”该学生回答:“水是生命的源泉。”朱老师引导说:“大家觉得这作品好在哪里?”另外有学生说“文字好。”“字的颜色好。”……
这个作品交流和评价环节,无论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评价语言,还是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语言组织上都略显贫乏,从而使评价环节就显得干瘪、单薄。在这次省优质课中,有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说:“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吗?”学生回应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的几句“这是我做的一张海报”等。教师再问“大家觉得他(她)做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对展示的作品也只是做了简单判断性地评价,如“好”、“漂亮”等。
【笔者启迪】
作品展示、交流与评价的环节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其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呈现的任务太过笼统,以致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作出回应。假如在介绍作品时,能启发他们从这几个方面展开:①你做的是什么;②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哪些工具与技能;③你是怎么做的;④关于这个作品你今天最想和大家交流什么。通过这么四个不同坡度的阐述,相信学生的介绍肯定很出色。在让孩子们的互评环节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评价:①你觉得这个作品好不好(判断层面);②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好(描述层面);③为什么(分析层面);④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创造层面)。确信通过这样四个层面的递进引导,这个评价的环节将更加扎实有效。
孩子们是最乐于挑战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精心设计递进性的评价环节,让孩子们不断有挑战感,不断拓展邻近发展区的思维活动。这一步步层次分明的递进式评价将刺激孩子们对后续思维活动成功的渴望。
五、曲终 情感思维再升华
【场景描述】
当课接近尾声时,朱老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努力。相信小乌鸦的家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变回原来的美丽。小乌鸦感谢大家。大家也用掌声感谢自己的努力。”大家掌声响起。
朱老师拓展道:“在现实中,你会怎么去做?”一个学生说:“保护环境。”另外有学生说:“节约用水。”学生们畅所欲言。
朱老师说:“谢谢大家的行动。最后老师,有一个珍贵的礼物送给大家”,这时,朱老师不紧不慢地拿出一瓶水,问“只有一瓶水,怎么分配它?”一个学生说:“每人一口。”另一个学生说:“把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
此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送给可爱的孩子们也送给良苦用心的朱老师,课堂再一次得到了升华。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此刻更多思想在孩子们的心间流淌,更多的素养在孩子们身上升华,深深地影响他们,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一种感动吧!
朱老师小结道:“用实际行动,重建绿色家园,共享鸟语花香。”在师生共同的呼吁“用实际行动,重建绿色家园,共享鸟语花香”中,本课落下了帷幕,而学生的思维还在灵动,情感还在升华。
【笔者启迪】
信息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毕竟是没有生命的机器,他们渴望生机,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精彩绝伦的的语言来中和。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可见,课堂的结尾的重要性。像朱老师这样“尾已收而思未止,铃虽响而意犹存”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在结尾时,我们可以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板书等,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使复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和深化教学效果;也可以课尾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探究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在课外解决问题,或者延伸至下一节课;还可以像朱老师一样精心设置一个环节,用启发性的语言为整堂课除了在技能上,更在思想教育上进行点睛之笔,使情感思维得到升华。
回味着朱洪飞老师的《宣传海报》这节诗意般深刻的课,梳理着这次省优质课中的那一个个精彩,笔者发现,学生的学情要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学生的思维也要始终处于活跃与灵动状态,那都是离不开教师在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情境的巧妙安排,当然更离不开教师那千锤百炼的启发性语言。
参考文献
[1] 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 董全礼.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 张文华.曲终收拨当心画 妙用“标点”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