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语言激活思维灵动——省优质课教师用语之启示 陈汝芳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启发性语言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生成灵动的课堂,这是作为信息教师必须学习、探索、实践与研究的。在此,笔者以“浙江省2010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的金华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朱洪飞老师执教的《宣传海报》一课为基点,通过对其案例的回顾与剖析以及带给笔者的一些启迪,进行梳理。
关键词:启发性语言 思维活跃 课堂灵动
2010年5月13日、14日两天,笔者有幸观摩了在余姚开展的“浙江省2010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这12节展示课的执教教师各显神通、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受益匪浅,为我们观摩教师带来了无尽的启迪。通过梳理这12节省优质展示评比课带给我的头脑风暴,咀嚼着优质课的精彩,决定以金华金师附小教育集团的朱洪飞老师执教的《宣传海报》一课为基点,探讨怎样运用语言的启发性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生成灵动的课堂。
一、开篇 创设荡气回肠的情境
【场景描述】
正式上课了,朱老师说:“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小乌鸦。让我们一起进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说到“乌鸦喝水”时,朱老师特意放慢了语速、降低了语调。通过这样的变化,起到了强调突出,同时也安抚了学生们的紧张与浮躁的情绪,告诉大家应该静下心、安下心来学习了。
学生们都随着老师的指引,齐刷刷地盯着课件动画的播放: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这时,朱老师趁热打铁地说:“乌鸦能喝到水吗?”一个学生回答:“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头,水会满上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朱老师肯定道:“说明小乌鸦很聪明,也很勤奋。”接着,朱老师又加强了语气、提高了语调说,“然而,今天任凭乌鸦多么的聪明和勤奋的去找水,还是找不到水喝。”朱老师通过语调的变化,告诉学生关注这个老故事新发展,给学生留足了悬念。
接着,朱老师指着课件中的小乌鸦问:“你从小乌鸦的表情中看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悲伤。”又有学生补充:“很口渴。”朱老师让学生“读”乌鸦的表情,从而渐渐使学生进入了角色,渐渐有了乌鸦般口渴的体验。
在此基础上,朱老师追问:“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呢?我们一起到乌鸦的家园看看。到底那里发生了什么?请大家打开学习网站,浏览乌鸦的家园,了解发生干旱的原因,并选择一张图片,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朱老师采用学生自己欣赏“乌鸦家园”的环境,了解干旱的原因,让学生的体验更为真切与强烈。
这时,背景音乐又不失时宜的响起——《给我杯水》:“请给我一杯水,一杯干净的水……谁能帮帮我,帮帮我……”通过这感人的背景音乐,向在场的人们哭诉着——“我们”需要水,“我们”急需干净的水。让情境的教学效果渲染到了极点。我们的思绪与心灵被情不自禁地深深牵引着。
【笔者启迪】
情境教学,是通过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调动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我们通过剖析朱老师的这个案例,发现通过以下三种状态的启发性语言创设情境:
1.以投影动画展现情境
图片或动画是一种环境语言,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优美的画面、逼真的场景都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利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鲜明,呈现动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动画,放大微观,缩小宏观,给予视觉上的冲击,帮助学生由直接感觉到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2.借助启发性的语言激活情境
在情境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伴以语言的引导,情境会更加鲜明,从而激起学生情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情境的基调与意境,选取对应的音乐,就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
二、深入 呈现环环相扣的提问互动
【场景描述】
朱老师在成功开篇后,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干旱?”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人们乱砍树木。”朱老师追问:“造成干旱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自己。假如你是小乌鸦,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朱老师感同身受地说:“讲的真好,朱老师记下了。你们记下了吗?”同学们也都说记下了。
这时,朱老师感慨道:“我们人类破坏了环境,乌鸦喝不到水,我们人类也喝不到水。乌鸦的家园就是我们的家园。乌鸦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朱老师慷慨激昂地追问:“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你能为小乌鸦做些什么?你能为我们自己的将来做些什么?”有学生回答:“不砍伐树木。”朱老师再问:“我们仅仅自己做到了够了吗?应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朱老师用这一串环环相扣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水到渠成地直奔课堂主题——为小乌鸦、为我们的环境、为我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
【笔者启迪】
教师要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启发性”关键在于“诱”,核心在于“导”,融知识介绍和情感激发于一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性要求设计的问题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丰富联想。在设计提问时,我们应该:
1.抓住兴趣点。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热点,构造提问序列,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2.抓住矛盾点。根据需要,教师抓住学生认知、思维的矛盾点,有意给学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三、展开 以缪求真的细节体验
【场景描述】
片段一
学生在画图软件中,经常会出现想修改而又回不到误操作前的情况,这时,朱老师抓住了引导的最佳时机,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慎重和仔细,要不然一旦做错了,就好像我们的环境一样,一旦破坏了,再想恢复的原来的样子就很难了。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在信息技术中可以采用撤销命令来补救。”当学生碰到困难了,且并还在困难面前彷徨与焦虑时,对于老师的雪中送炭,学生会不感激吗?学生的体验会不深刻吗?并且,朱老师在引出“撤销”时,还不忘加入思想教育,使得思想与技能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片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