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孩子对许多又去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很多为什么,对科学现象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索。对于农村的孩子,一些常见的作物种子,野生的小动物,在他们身边随处可见。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发动全班幼儿创办了自然角和种植园。在饲养动植物的过程中,孩子们倾力倾为,做好观察记录。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看着播下去的蚕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并品尝了鲜嫩的蚕豆;看着小蝌蚪从长着尾巴和大脑袋的黑家伙变成了四条腿,谈们从探索过程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
(三)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乡土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远不仅停留在自然知识阶段,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每一件都是伟大的发明。我们可以从中收集一些适合幼儿操作的,让幼儿在了解用途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石磨搬进教室,让孩子亲眼目睹豆浆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引导孩子探索为什么石磨能将豆子变成香喷喷的豆浆。并尝试自己操作或用自己的方式设计不同款式的石磨,真正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
三、有效挖掘乡土资源,创建教学内容
(一)建立种植区
我园在城乡结合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合建立种植区。春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葵花籽等种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种子播撒在校园里的两块地里,他们心中充满期待,每周观察植物的变化,跟着教师给地里洒水、拔草、施肥,亲眼目睹种子成长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
(二)创设手工制作坊
我园在大班开展了手工创意活动——百变泥巴。利用卓尼县的一种粘性红土,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学着捏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孩子捏泥人,有的捏小动物,还有的捏花瓶,等等。虽然孩子们的作品显得笨拙、粗糙,但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思。每年秋天,我们会要求孩子们收集树叶,制作粘贴画,一双双巧妙的手能把普普通通的树叶变成一幅幅美妙的作品。还用麦秸和草棍儿编织蚂蚱笼子等小玩意儿,这些既免费又环保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孩子们越玩越开心,越玩越聪明。
(三)创设语言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内容与要求中提到:“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礼貌的语言交往”。为此,我们创设了语言角“藏家乐”。在模拟的家里,搭建了富有藏族地域特色的板炕,用废旧物品制作了炕桌,摆上酥油、糌粑、糖果,等等。孩子们在里面开心地玩过家家的游戏,尤其是女孩子更喜欢玩。越玩花样越多,总是玩不厌。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开办娃娃超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区角娃娃超市。在超市里摆上一些水果、蔬菜、学习用品等,老师给每类“商品”标上数字,让孩子们进行模拟购物体验。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数字和物品的名称,看似简单的超市购物却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五)结合民间游戏开展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它不仅能促进幼基本动作的发展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还能促使幼儿社会性及其它能力的发展。它的材料绝大部分是废旧物较为容易收集到的东西,如铁环、沙包、羽毛、瓦片、棋子、玻璃珠,因而,可充分利用幼儿园体育场地选择一些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利的民间游戏来开展活动,如“滚铁环”“跳皮筋”“跨十字”“跳绳”等游戏能促进幼匕去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弹玻璃珠”“跳格子”“吹羽毛”“跳绳”等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与灵活性,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抓沙包”可促进幼儿肌肉发展“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健康。为了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在节假日,可以开展“民间游戏亲子同乐”的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同玩各种民间游戏。操场上,家长拿起了久违的铁环、毽子等迫不及待地玩起了儿时的游戏,孩子们在一旁不断拍手喊“加油”家长的表演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玩起了滚铁环、踩高跷、跳房子、跳绳子、踢毽子、扔沙包等游戏,亲子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体质,锻炼了幼儿意志。
对如何把乡土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