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是学生常见的沟通障碍。这里的羞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行为。
1.气质性羞怯
这种学生生来就属内向气质。她们的脾气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点胆怯的心理。他们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2.认知性羞怯
造成这种羞怯的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他们的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耻笑。他们说话做事都要有绝对的把握才进行,不敢冒一点风险,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3.挫折性羞怯
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前并不羞怯,也许性格还较开朗,与人交往时也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从此,他们开始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克服学生的羞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关键是让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
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即使说的不对,还可以加以改正。事情做得不成功,也可以作为前车之鉴。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
2.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可以从易到难地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人际交理的任务,让他们鼓起勇气,逐步学会主动与教师及其他人沟通。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以后矽成长会顺利的多。
3.教汾他们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步鼓励她和家人主动交流,第二步鼓励孩子和同理同学多交谈,第三叫孩子去附近的商店购买物品,第四步安排它和陌生人交谈。
(二)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对自己的期望过低或过高
对自己的期望过低的人把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圈子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以身边人的自然交往为满足。他们从来不想去主动开辟新的交往和沟通渠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期望过高的人在于人交往和沟通时总是害怕失败,担心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拒绝。
2.大人的期待和评价
如果孩子从小开展各种重要活动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不让他承担独立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任务,那么,他就会安于现状,依赖他人,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孩子上学以后,教师、同学也一直会认为他缺乏交往能力而不给他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本身也乐意接受这种评价,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自卑心理。
3.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消极体验
有些学生本来并不自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并把这些失败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的无能,从此变得自卑起来。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
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一旦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教师就应该及时认同并加以公开表扬,让这些孩子逐步增长自信心。然后,要教他们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倔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2.调节好学生的认知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不要把一切挫折和失败都归结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上,而是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去。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懂得如何辩证地对待并且转化自己的一些弱点。
3.塑造良好的性格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这类学生担任某些工作或职务,通过实际锻炼将他们身上胆小、敏感、优柔寡断、应变能力差等消极性格特征逐渐转化为独立性强、开朗、善于社交等积极特征,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优势,逐步地真正战胜自卑。当然要让学生真正战胜自卑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心理工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他的真正关爱时,才能在心中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和较强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鉴于此,必须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实例不足,课后跟进不足等问题。通过引入合作学习理论,合理设计学生小组课堂报告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理论素养和心理洞察力增强,心理辅导技巧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专业认同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反思了课堂报告教学模式在应用中 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教师的沟通艺术(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