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考试决定学生的一切。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是以考试的方式作出的,这种评价对最终考试成绩和学习的结果进行量化,然后进行成绩分类或者划出等级对学生进行排队、评比,严重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的发展状况,而不仅仅评价过程结束后的结果。它既评价学生的现在,也关注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通过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表现,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还可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所有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全面认识。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科日记,在批阅学科日记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也可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后进生学习的欲望。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的结合,对于促进学习后进生的学习效率与自身发展尤为重要。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量的评价,还要进行新的定性评价,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量化的评价方式具体、准确、高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评价过程中容易操作,是很多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但是涉及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却无法量化,更不可能做出一个综合性的素质评价。因此,必须将定性评价的方法引入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从人的需要出发,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辨证的综合的评价。
比如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学习后进生建立个人档案袋,记录着他们在每一时期的微小的进步。只要他们某节课有进步,或者某一个问题有观点,有创新,教师就可以记录下来。有的同学虽然每次成绩都不大理想,但综合来看,他却是进步了,这样会使他们有种被重视感。教师还可以记录学习后进生哪部分学的不够扎实,知识有缺陷,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有利于学习后进生的进步,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学习后进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3.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随时随地进行的评价活动,这种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往往是简单化、模式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评价往往语言程式化,如,“太棒了”“说得太正确了”“你真聪明”等等。这种评价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得课堂教学更精彩。它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积极反馈,给学生以鼓励、指导和调整。教师即时评价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两个方面给予评价,还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学生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等级的要求和目标。课堂上要给所有的学生以发展余地,比如在考试时,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要给予一次补正的机会,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做得对,要学习后进生在师生面前展示一个成功的自我,积极性更高。教师要给予延时性评价,不但纠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思考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激发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学习后进生的发展性评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著《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兼主编《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第二辑),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实验版
4.唐翠华.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探析[J].教育导刊,2009(10).
5.王秋平.发展性评价:学生成长的催化剂[J].山西教育:教学,2009(5).
对学习后进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策略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