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作为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案。还要防止隔代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习惯,即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
三、教学现存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学实践领域中,的确存在着忽视或架空其他两个方面、唯知识学习为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影响下,教学必然地走向以灌输为主,从书本到书本,无视学生发展的境地。这种倾向违背了义务教育的精神,即便学生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也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很容易造成对知识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更不能加以运用的后果。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当特别注意避免两种倾向。第一,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狭隘化。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实现的。第二,对各门课程厚此薄彼。小学阶段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性的,它们的开设是以《义务教育法》为保障的。虽然在时间分配和管理、考试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是每门课程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能正确对待各门学科的倾向,通常是重视语文、数学、外语,轻视其他学科,尤其是轻视音、体、美课程。语、数、外学科占用其他学科课时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表现尤为严重。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不仅使得受教育者今后发展缺少必需的基础,而且直接损害了小学生当前的健康发展。
(一)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计算机等。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导致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设的教育情境不够直观、形象。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没有重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的综合运用。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实践。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知识,不要出现满堂灌,一味的将大量的知识塞给学生,因为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很好的掌握。
(二)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