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充满着崇敬和热爱,这为教师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人与人是需要沟通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对于学生更需要老师主动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适时的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在批改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的精神,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小学生的知识面很狭隘,有时候知识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经常发生事物或周围生活的细节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展开,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学以致用。
4.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B.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5.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的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6.合理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主体活动中增长知识,并使其主体得到发展。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合理的安排一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要带有创造性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的做好教学所需的准备。
7.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切实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青少年中,始终坚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学生的自主意识渐渐增强,渴望着被人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教师是“理解学生”、“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可亲近、可信任的,能与学生平等又高于学生的朋友。教师应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们的行动更民主的时候,学生会生活得愉快,更尊敬老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行动越民主,学生会表现更高的崇敬和信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只能依靠手中的真理和民主作风。师生应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育过程必须是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教师对学生要倍加爱护,悉心培养。教师应热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悉心的了解,科学的研究。教师对学生有了客观的认识,又有高度的责任感,爱护和尊重、信任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形成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对教育的效率、结果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结束语
只有正确认识到教育问题的缺陷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提高,摆脱落后的教学方法,引进更为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是我们应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迅速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对自己对学生负责,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地方,体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特级教师经验选编[J]. 湖南教育出版社
[2]沈适菡 实用教育学[J].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济、劳凯声. 小学教育学 [J].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教程[J]. 人民教育出版社
[5]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