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需要兴趣和情趣的,任何一个专业或课程如果你没有兴趣或者说情趣,你就没有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不可能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说到学习的策略和习惯,一般认为把学习与个人生活及精神的最佳状态相结合,是最佳的学习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我们学习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摸索掌握什么时段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在学习前先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让自己在精力最好、头脑最清醒、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保证取得更佳的、时半功倍的效果;疲劳作业、疲倦学习任何时候都不可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当注意力减弱时,就适当地休息一会儿,看电脑感觉疲劳时要起身活动一下,喝点东西,看看窗外等,然后再集中精神专注学习。要确保利用好每一个点滴的业余学习机会,尽量看完视频课程,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
研习书法,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一段时间下来总会感觉疲倦,这时候尤其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因为长时间的坐姿或站姿会造成颈椎、脊椎及腿部的劳累,及时转换身体的姿势和必要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机能和体力的回复,不至于身体的疲劳作战导致精神上的疲劳。
三、专心听课记笔记,坚持临帖提高领悟力,逐步提高书法技艺水平
大家都有过多年的学习经历,相信谁也不会否认笔记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尽管课件中已经包含了老师讲课演示用的幻灯片,但在听讲时适当作一下笔记仍然是有好处的,重点记录课程的知识点和重要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及疑问。多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使自己更专注于老师的讲解;有助于加强记忆,特别是对以后的学习和复查时很有好处的。有时候,除了把教材和视频中重要的地方做下记录之外,还要综合其他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份内容较丰富的笔记。这份笔记应反映出你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把重点、难点、特殊内容记下来。我的做法是能做笔记的时候就做笔记,遇到比较好的内容一时无法全面做笔记的情况下,特别是那些只有视频课件没有PPT课件或者文档课件的课程可以把内容复制粘贴成文档格式保存下来,以利于课后或以后想学习时再次的调阅查看。还有一些课程的期末复习指导或大纲,直接下载保存下来,方便以后的学习。
对于书法学习,仅仅学习课件或者是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坚持临摹古人的法帖。中国书法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篆隶楷行草的演变,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也在中国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精彩纷呈,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法帖和或优美或凄美的故事传说。比如我们熟知的流传千古的三大行书法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及苏轼的《寒食诗帖》,书法本身的优美和其中的故事及创作情怀,都让世代文人墨客赞叹不已,临池不倦的学习。 学习书法,坚持临帖,不是僵硬的简单的抄书临摹,而是带着思考的临习:了解书写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怀,领悟书写者的感情世界,掌握“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笔法,临摹学习书法作品本身每个字的结构、行气、章法与布局等等。我们常说的“入帖”和“出帖”就是要走进书法里,走出书法外,不仅是简单的学习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还要思考作者的情怀和创作激情。以利于我们的今后的书法创作,也应该是有激情的“出帖”,有情怀的书文俱佳的作品。
篆书的圆转精美,隶书的沉稳安静,楷书的循规蹈矩,行书的潇洒自如,草书的恣意放纵,行云流水……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中国书法以她独有的魅力和风韵,在中国的艺术门类中独领风骚,引领文化的方向,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前进,在倡导传统,百花齐放的今天,书法正以她独有的风姿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魅力……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书法本体功能的弱化和面临的教育与传承问题不得不让书法工作者面临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进入信息时代,键盘输入汉字手机输入汉字已经成为主流,很多人的提笔忘字和年轻人写不好汉字等等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近年来有了“书法教育进课堂”的呼声以及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但当下书法教育的现状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书写水平的提高依然是书法界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