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汉印的过程,实际上是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也是传统说法中的“养气”过程。注重练功和养气,是前人临摹汉印的基本心态。而当代印人临摹汉印,往往存有过多的功利心,过多地强调学以致用,希望临一方印就有一方印的用处。还没有走进规矩,就想着要走出规矩;还没有弄懂汉印,便大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便想创新发明,超越古人。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病。因此,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静下心来,练功、养气,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的气息,学**古人的规矩。当今社会,充满了勃发的创造精神和各种奇思妙想,而缺失的正是古人的严谨与从容。当代学**篆刻的青年,只怕进不了规矩,不怕出不了规矩。许多青年印人的作品,才气横溢,极富新意,有旺盛的创造精神,但由于传统功力的缺乏,显得气象浇薄。形式上的张狂掩饰不了内在气质的怯弱。对这些人来说,扎扎实实下功夫临摹汉印,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要重视形似、规矩与法度
对于临摹汉印,许多人会说,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说法无疑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对汉印之“神”,是难以捕捉的。特别是对那些以临摹汉印为入门初阶的人来说,形是最基本的入门途径。要做到“形神兼备”,只能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临摹汉印一定要用心追求形似,追求规矩精严。一举一动合于法度,一颦一笑酷似古人,忠实于原作的每一个细节,不妄加改动。而汉印的精神与气质,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与陶冶,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引导,是不期而然的结果。而一旦你对汉印的精神和气质有了认识和领悟,懂得了怎样形神兼备地临摹汉印,实际上你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已经可以不用临摹的方法来学习汉印,而可以用创作的方法来借鉴汉印了。创作中对汉印的借鉴则需要遗貌取神,重在神似,与临摹学习的阶段完全不同。
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对汉印体貌的形似,而得到的却是高雅的精神和气质,这是由汉印自身的高贵质量所决定的。古人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种要求,叫“坐如锺,立如松”,这看上去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的实际意义却存在于精神与道德之中。一个坐如锺、立如松的人。大体上不会是什么鸡鸣狗盗之徒。笔者在这里特别强调对汉印形体规范的形似追求,其实质是在针对时下流行的弊病。一些人坐不稳,站不直,便学着搔首弄姿,以为这就是好的神采。并且以为只要有了这种神采,形体再丑也可以不顾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只能哗众取宠于一时,而最终失去的却是走向艺术高峰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四、学会选择临摹模板
临摹模板的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在临刻汉印的初期,对汉印风格的认识自然不可能很深,自己的喜好也总有局限性。汉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浑厚,有的气象博大,有的富有情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风格的汉印临摹学习,都会有所收获,并且都不会有不良的后果。临摹得多了,对汉印的认识加深了,个人兴趣自然会逐步拓展.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宽。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要注意由简入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重要的,但兴趣更重要。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一方印,又特别想临刻一下,则不论繁简,都可以尝试。起初刻得不像没有关系,但应该认真分析比较,找出差异。好的范本不妨多次临刻。
五、加强阅读面,广泛浏览,深入品味
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多读汉印,广泛浏览,深入品味。读印和摹刻结合起来,心摹手追,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印重在思考,要从技法、风格和历史几个层面学习,对汉印作由浅入深的分析和研究。技法的层面主要研究汉印文字的写法,文字笔画方圆曲直的变化,文字间的相互关系,印面布局的特点,等等。风格的层面主要体味不同汉印所呈现的不同意趣和神采。这种对汉印意境方面的领悟,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模糊,在临摹中也难以把握,但作为一种眼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的层面则是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汉印的面貌特征,从艺术发展的视角认识汉印的发展变化,大体上能分辨西汉时期,新莽时期,东汉时期以及两汉以后印章的不同形态和风格变化。对于初学者来说,读印的重点主要在技法的层面,但对于风格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应有一定的关注。对历史层面的学习,主要依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的学习,可队提升学术研究意识。对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学习,最终都需要提升到历史的层面进行研究。在临摹汉印的阶段,注意培养这种研究兴趣,就会使学习的起点大大提高一步,这对于篆刻技法和篆刻风格的解悟,都是大有裨益的。
写印是临摹汉印的另一种方法,是不用刀与石,只用纸和笔的临摹方法。写印如同学习书法的临帖,最初阶段可以用拷贝纸蒙在汉印上依样描摹.进而可以对着汉印摹写,较之用刀用石临刻更为简便,也节约时间和精力,因此可以每天写,反复写,不拘条件,大量摹写。这对于学习文字的篆法和章法的排布,都是一种便捷的方法。写印其实也是读印的一种方法,手眼并用,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加深记忆。写印不能代替用刀用石的临刻,但如果配合运用,自然会相得益彰。
关于学习汉印的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