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束语
体育基础训练的对象必然是中小学的在校生,由此得出,“体育离不开教育”之结论,无疑是对的,但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来说,教育同样离不开体育。所以无论站在哪个立场上,“教体结合”都是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双赢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这种新的培养体制下,政府及有关学校遵循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特点,正常的基本学习的前提下强化业余训练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优秀的竞技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教育界应转变观念,不仅要把体育视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手段,也要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和手段来加以重视,使体育教育在中小学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必须纠正观念上的误区,纠正人为地在竞技和健身之间、竞技和娱乐之间划分界限的偏向,在全体学生中大力推行健身育人夺标一体化的体育教育,使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坚实和宽广的基础上获得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桦,孙淑惠,舒为半,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77~582.
[2] 马志和.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OO4,24(6):31~34.
[3]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
[4] 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4.
[5] 刘劲松,刘欧美,李正中.论我国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
[6] 刘江山.”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探索.内肛科技[J].2007(2).
[7]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6):75~78.
[8] 赵一平,赵先卿,马力.对”体教结合”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64~67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