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指出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提出应健全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对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实施”教体结合”共育机制现实意义的研究,并提出体制改革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人才 共育机制
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不同领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才的知识含量和现代文化素质将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大图景下,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自然环境,都寻求整体的互动和协调,体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决定我们体育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体育人才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员成材必经之路的中小学校对培育体育人才的培育更是不容忽视。
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中小学参加课余运动训练人数少
由于世俗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度成为搞体育者的代名词,家长的片面理解都把体育看成是蹦蹦跳跳的体力活动,怕孩子吃苦,在运动训练上花费时间,消耗体力,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受着旧社会遗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陈腐思想的左右;再有,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好多分校都在撤并,导致分校生源少,选材范围小,即使能被选上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的课余训练,参训学生也容易受到家长、科任教师的阻挠;加之现在的少年儿童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品质较差,吃苦耐劳能力差,使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1.2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根据各方面的了解,现在的中小学中还存在体育教师兼职的现象,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较少,即使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因为缺乏训练经验而导致训练质量难以保证。教练员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高低。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规律,一个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除了自身具有的运动潜力、训练条件和环境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是否有优秀教练员的指导。在中小学的运动训练系统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关系着一名优秀运动员为今后能否成材打下运动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政府部门管理不完善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文化教育提出明确目标和严格要求,而对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体育文化教育却少有规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都有所欠缺,对中小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的评价之中。
2 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
2.1培养体育人才的单一性与封闭性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自建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这种三级训练网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最底层少体校,然后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最高层次是国家队。这种“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国家采用行政手段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脱离社会生活,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和训练都在体校。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