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科学课 -- 别让“学生主体”迷了眼(一)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资料
|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
现代教育技术
|
应用数学论文
|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资料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教育论文资料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资料
|
汉语言文学
|
心理学论文资料范文
|
中文专业论文
科学课 -- 别让“学生主体”迷了眼(一)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科学课 -- 别让“学生主体”迷了眼
梁湖镇小 胡月华
[ 摘要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的确,学习科学应该是孩子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且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效果要好的多!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科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主体”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成了我们评价一堂科学课成败的重要标准。“活动”、“热闹”成了科学课的关键词,但现在一些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是否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呢?让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就一定能体现“学生主体”了?本文阐述了在科学课堂中怎样辨证看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醒老师不让“学生主体”迷了眼。
[ 关键词 ]:活动 主体性 主导性 迷眼
﹠课堂现象一:“学生主体”有时让科学活动过火了。
活动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以前的自然、常识相比较,无论在活动内容及形式上都更加的丰富,很多课就是一个活动或几个活动的组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课上确实得到了大家普遍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活动落实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些许的盲点。
1、热闹的活动背后,学生真正参与了吗?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并不少见。很多老师甚至认为:科学课堂是最容易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因为科学课堂不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活动内容。然而在热闹的活动背后,是不是应该留下我们的一些冷静思考呢?本
文档
由文档同学网(
www.lunwentongxue.com
)整理,更多文档,请点
毕业文档范文
查看
真实课堂片段(一):
在《流动的空气》课堂中,孩子们在利用“香”做实验,拿着香的、点着火的、旁边看的……个个神采飞扬!有的小组拿着“香”在空中挥舞;有的在窗口迎风;安静的几个小组坐在座位上出神地盯着它们的“香”,偶尔还吹上几口……
研究活动就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展开着。结束汇报了,老师问:“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香味!”
生2:“我们的香很快就烧完了,他不停的吹!”(手指着小组内的一个同学,其他生笑。)
生3:我们的也很快烧完了,我们在窗口。
老师立刻板下了脸,提高嗓门:“我问的是教室里的空气到底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木然……
这样的场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活动开展的异常热闹,孩子们似乎也参与的相当投入,但这些孩子是不是都真正的参与了活动呢?他们明白自己活动的真正用意吗?还是只凭着自己的一时兴起在活动,茫然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呢?如果是这样,这样的“学生主体”不要也罢!
2、大量的活动过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科学课上活动多,学生参与活动时间也要多。这是我们科学老师已经达成的一个共识,这也已经成了我们评价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很多教研活动的公开展示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掐表记录学生到底活动了多长时间。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如果每位科学教师都只是片面地去追求活动量,而忽视活动的实效性,那在大量的活动过后,到底能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些什么呢?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真实课堂片段(二):
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中,从开始的判断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判断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丝、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橡皮泥等)——给这些物体按轻重、大小排队,寻找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和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老师准备了非常充分的材料,让孩子们参与了大大小小6个活动过程,活动时间也长达30分钟左右。且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在课开始时,判断好“更多物体(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丝、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橡皮泥等)在水中的沉浮”后,老师曾经问:你觉得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的原因如下:轻重、大小、材料、里面是不是有空气等。课结束后,同样的问题问了这几个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共问了5人),其中2人回答“里面是不是有空气”,1人回答“轻重”,还有2人“轻重”、“材料”含糊不清。而我们本节课的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后,明确:相同重量,小的易沉,大的易浮;相同体积,重的易沉,轻的易浮。
表面上看,这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可事实是:孩子们活动过了,目标却丢失了!
课堂的真实感觉是忙碌:学生在各种材料间穿梭、在活动中跳跃;老师自己亦是如此,发材料、收材料、再发材料……组织活动的影响掩盖了体现价值的引导。活动过后,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剩下的就只有疲惫,“主体性”自然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课堂现象二:“学生主体”有时让科学评价失去了理性。
科学课程改革后,学生成了科学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由于受“学生主体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传统评价观正在经受极大的考验。而在这种新旧观念的转型期间,我们却免不了会“误入歧途”,被“学生主体性”迷上眼睛。
真实课堂片段(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2/2
科学课 -- 别让“学生主体”迷了眼(一)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警惕,科学课堂中的“隐性”误导
下一篇
:
让科学记录走出尴尬--浅谈对科学..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科学
别让
学生
主体
2011-11-07 14:35:11【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