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沟通的方法来看,还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口头沟通是指通过口头言语信息进行交流,如报告、传达、面谈、讨论、会议、演说等形式。书面沟通是指文件、通知、告示、刊物、书面报告等;而电子沟通则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电子邮件及各种信息网络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通常来说,在管理工作中,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都必不可少,而电子沟通是近年来日益流行、迅速发展并受人关注的沟通类型。这些沟通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口头沟通比较灵活,速度快,可以双向交流,及时反馈,信息比较综合,并且容易传递等带有情感色彩或态度型的信息,利用语言辅助手段如体态、手势、表情等 ,但是口头沟通容易“走样”,出现“过滤”或“夸大”的偏差。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具有永久记录性,可以重复使用和阅读,但是有不易传递情绪信息,不够灵活等弱点。电子沟通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多方位沟通,空间跨度大,但是却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受硬件条件的限制较大。
1.3影响师生沟通效能的因素
1.3.1 教师方面的因素
作为教师,要加强人格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以自己崇高道德使学生高尚;以自己渊博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改造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人曾说,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这个论断太精辟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要让自己世界观、品行、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去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教师经常跟学生接触,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学生的视野之内,也许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有的教师在办公室讲粗话;上课打手机聊天;在校内打架等。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是非常敏感的,学生不仅要跟着老师学习文化知识,还会受老师人格、道德水平的影响。老师做人正直、宽厚、善良、积极向上,学生就会非常佩服,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且发生了行为问题会积极接受老师处理。老师做人消极,自私心重,为人苛刻,学生会瞧不起,发生了行为和心理问题会讨厌老师的处理。不可否认,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
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庄重、大方,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妆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花枝招展或不修边幅都会成为学生的笑料。事实证明,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是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的。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还要注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不容易发生知识性错误或判断上的错误,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易获得学生的信任。文化素质高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左右逢源,课堂信息量大,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多才多艺的老师,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教师方面影响师生感情沟通的因素很多,这里仅列举此间常见的十种不利因素:
1、跟学生接触少。师生只有经常接触,互通信息,才能互相了解,建立友情。
2、对学生缺少热情。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表现热情,学生才肯讲心里话。学生对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的教师常常是敬而远之。
3、做事不认真。如果教师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马马虎虎,或者光说不做,无始无终,就会失去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4、缺乏兴趣爱好。教师应当培养自己对一些活动的爱好,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结识和了解更多的学生。
5、偏爱。教师偏爱少数学生,其他学生应付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同时,几个受偏爱的学生也会在集体中孤立。
6、不善将心比心。教师只要用自己所需要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就会不难理解学生。
7、讲话过于随便。教师讲话不注意分寸、场合,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8、不能宽宏大量。教师如果不宽宏大量,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结果只能降低自己的威信,影响师生感情。
9、不关心学生。对学生关心、体贴不够,不能了解学生的疾苦,学生得不到温暖。
10、为人不实在。学生对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表里不一,搞不正之风的教师特别反感,不愿接近。
1.3.2 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这里借助一份《知心姐姐》杂志社2003年7月10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来说明,在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调查结果还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教育活动中与学生沟通的心得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