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央行于2015年连续5次下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般而言股票市场的涨跌应当与利率市场的变动相反,但是在5次利率下调中,我国股市出现了2跌3涨。其原因在于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很多,另外利率影响股市的路径多且复杂,难以评估。从市场情绪来看,利率的下降对股市的发展构成利好,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上涨的情绪可能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率调整对股市可能还存在间接影响路径可以理解为:利率调整→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利率调整与投资者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股市产生影响,换言之,两者都可能是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理论上,利率调整通过两条路径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利率调整作用于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路径:利率调整→股票市场,利率调整通过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股市的间接影响路径:利率调整→投资者情绪→股票市场。利率政策实现对股票市场的调节,一方面是基于利率本身对货币估价的调整,导致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和成本的改变,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影响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率,引导市场资金配置的流向,最重要的是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影响资金流向,市场基于一种理性的最优选择,而放大利率的影响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融资成本的改变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小
回顾我国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以1-3年期为例,从2014年到2015年间经过六次利率调整,利率根据调整顺序的先后分别为6%、5.75%、5.5%、5.25%、5%、4.75%,该利率一直维持到现在。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每次对利率调整的幅度都较小,基本在25个基点,受利率调整影响较大的是那些需要以间接融资渠道获得大量现金流维持运转的企业,典型的如房地产行业,利率的调整对房地产行业资金成本的影响较大,但对于其他队银行资金需求较小,且对资金流动性需求小的企业,则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另外,我国近几年房价上涨迅速,相比于房地产的利润空间,这种利率成本的变化对其作用也不过是象征性的。可见以利率调整方式来影响市场间接融资成本的方式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的方式,因为利率的变动较小,只能对部分对融资成本敏感的企业产生作用,同事行业的高额利润也会削弱利率调整的作用,利率的调整最终对企业理论造成的实质影响是较小的,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作用,表达政策调整态度的作用。我国目前利率政策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且影响不稳定,难以发挥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调节作用。归其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氛围胜过价值投资,投资者在意的是股价的短期波动而非企业的在所处的市场状况下的内在价值。我国股票市场股价变动逻辑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少。[3]
(二)利率调整无法有效的调整资本市场资金配置
利率对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调整,一方面是改变不同市场的收益率改变市场资金的配置状况,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的避险心理,扩大这种调整的实际效果。以加息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而债券的收益率上升,会引导市场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向债券市场。但实际的效果是,利率调整本身波动较小,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升有限,另一方面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实际影响有限。而股市更高收益的可能性,相比于债券市场略微提高的收益率,其吸引力大不大,主要吸引的还是机构投资者对手上资金的配置,而我国股票市场却恰恰是以中小投资者为核心的市场,其投资比例达到整个股票市场的80%。另外,那些以避险心理减少股市持仓的投资者,也会因为股票市场价格调整到合理的位置,迅速回到股票市场,并将股票价格推动到原来的位置。虽然理论上利率能够有效的发挥调控股票市场的作用,但实践中,我国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甚微。回顾我国利率的发展过程,我国一直在积极创造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在1998年1月1日,我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在此之后,国家通过利率调节的方式,从宏观上对我国信贷市场进行调节。对利率的有效把控,能够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抑制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我国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为了给我国实体经济注入动力,自2008年9月16日到2008年12月23日,央行对存贷款利率(基准存贷款利率)进行了5次下调,为我国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投机性的投资风格与利率政策的调整逻辑相背离
利率政策要有效的达到其调整的目的,那么其在调整的方法上必然是符合股价的涨跌逻辑的。经典的投资学理论讲股价的合理价格认定为企业经营的未来价值,股价一方面反应企业的当前价值,另一方面反应未来的升值空间。而利率的调整正是通过改变融资成本来改变企业的未来成长空间。从我国目前股票价格的变动规律来看,并非是那些经营业绩良好,利润增长稳定,估值较低的企业获得市场的追捧,而是那些迎合市场概念,迎合政策调整等股票,在短期内能够获得极高的收益。在这种投机风格的市场,股价的波动已经脱离了经典股票定价理论的逻辑,最终利率以经典股票定价理论逻辑来调整股票市场的目标当然无法实现。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我国央行自2013年7月20日,取消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标志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了重要的改革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始终未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由于央行控制着存款基准利率,从而影响了其他利率的基准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导致通过利率调整所发挥作用的传导途径受到一定的阻碍,利率调整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4]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
作为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的核心变量,利率调整引发股市波动已成为经济学常识性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央行对利率实施管制,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发挥作用的传导渠道受到抑制,利率政策调整对于我国股市影响存在其特殊性。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量向利率水平过渡,股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也将更趋复杂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受政府干预较大,市场在资金分配和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利率实行管制体制,利率的调整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以至于利率的变动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在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中起着杠杆作用的利率,由于其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导致从央行到商业银行成为实施利率政策的唯一传导渠道,实施具有时滞性,最终使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预期相去甚远。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导致理论与现实不一致。次贷危机后,我国加强金融监管,同时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2009-2015年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股市对利率反应趋于敏感,股市随利率反方向变动的次数也逐渐增加。
(五)利率无法反应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
利率在市场中发挥着对资金定价的作用,在自由市场利率下,当市场过热时,会扩大市场的资金需求,在供小于求得市场条件下,获得资金成本身高,推高市场利率,而在市场下行时则相反。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的变动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因此利率的市场化变动更能有效的调节市场生产关系。而在政府制定利率下,虽然能够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但当市场的变动逻辑已经不符合利率的调控逻辑时,利率的调整就无法发挥其对股票市场的调整作用。利率的变动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改变市场自然运行趋势的手段,在市场大势尚未认可未来趋势时,利率提前做出判断难以令市场信服。从利率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来看,沪深港股票市场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价格联动特征,但从波动性上看,沪深两市与香港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较弱,且只有沪深股票市场对香港股票市场的单向影响。单看沪深市场,通过观察上证指数、深成证指在降息前后的涨跌幅情况发现,我国股市对降息的反应不够明显,股指随利率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利率对股票市场的精确效果难以评估,但股票市场与利率间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确实可以确定的。利率对深市与沪市之间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不同,对深市的影响程度要比沪市更为显著。在经济处于不同的周期时,利率对股市的影响也表现出不同,在经济繁荣时期,股市与利率存在正向的变动关系,在经济萧条甚至是金融危机时期,利率与股市存在负的变动关系。利率对股市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上也表现出不同,在长期内股指随着一年期存款利率正向变动,在短期内利率不会对股价的波动产生影响。
三、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利率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研究——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发展的影响(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