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商业银行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以及采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财富通、证券保证金自动转账、私人理财、消费信贷、信用卡等业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间业务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国商业银行不断地发展中间业务,但发展缓慢。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1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我分析如下:
(一)规模小、收入低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突出表现就是中间业务对银行总体利润水平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其余的利润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让业务创造的。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其差距是比较大的。
(二)业务品种单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而言,业务范围较窄,品种单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主要是传统型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卡业务类、结算类、电子汇划类、代理保险基金类等技术含量小、收费比例低的业务),其品种仅有420个品种,层次较低,缺乏吸引力,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高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如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还刚刚起步,而在已办理的承诺、交易、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等类中间业务中,多是一些简单的初级业务。相比之下,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不仅范围广,而且层次高、品种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发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 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三)业务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中间业务的营销和拓展自成体系,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相互分割,三大业务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例如,信用卡业务一般由银行卡部负责,代理保险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归个人业务部负责,企业电子银行业务又由公司业务部负责等。这种分散式的管理并没有按中间业务应有的地位统一规划和管理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各部门联动营销的格局与合力尚未形成,营销资源不能共享,甚至重复营销,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导致权责不明而使业务发生冲突,影响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
(四)科技投入不足
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在银行中的应用,可以说金融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如美洲银行的支付网络非常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只是把机构网点的扩张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采取增加网点、延长工作时间等简单粗放的形式,而对科技的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商业银行,许多中间业务处理仍由手工操作, 服务质量和效率较低。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点多面广、营业机构遍布城乡,基础条件差,设施装备比较落后,电脑覆盖面小,即便是有些银行配备了先进的科技设备,但由于设备故障多、软件程序开发不足等原因,导致利用率很低,不能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只能用于应付日常业务。
(五)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它的运作既需要先进的科技投入,又需要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按传统的经营模式运作,忽视高精尖人才的储备,大量员工应付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和掌握信托、咨询、租赁、评估等中间业务,困难还是很大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思考
(一)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认识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商业银行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思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不同金融服务品种的需求。
(二)以客户为中心,大力拓展新的业务种类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中间业务品种要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类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同时,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产品。
(三)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的中间业务加以整合,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负责计划分解、报备、协调、组织、指导、监测与考核、重大项目产品的开发,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并做好中间业务的宣传介绍和市场营销,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
(四)加大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化技术是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因此,应花大力气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尽快全面实现储蓄、对公存款、各类信用卡和电话银行以及与大客户的自动对账服务网络的联网,并根据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加大银行间多方面合作,实现银行业务全国网络化,使客户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周到的全方位服务。
(五)培养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供的是知识型产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为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行”思想,转变观念,拓宽选人、用人、育人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挑选一批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同时,为提高中间业务的管理、开发和竞争力,要适当引进一批熟悉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运作和电子化建设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最后,还应根据需求加大中间业务培训力度。
结 论
随着银行业发展全球化、综合化趋势的加强,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金融创新的加速,中间业务已日益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显示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是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仅转变发展方式,统筹资产和负债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拓宽经营渠道、调整收益结构、扩大利润源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中间业务的重要知识,不断地推广,争取改变现状,让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文硕,《审计发展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2、“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3、陈武朝 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审计研究》2001年第1期
4、李利明,《当银行成为企业》,《经济观察报》2002年2月25日
5、黄玲仁,《浅谈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
6、汪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