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几点启示:向风险性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格局靠拢;逐步建立起大系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等等。
1.积极转变金融监管理念,努力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金融监管理念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头尾分割”式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定性监管为主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能力,规范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监管效率,建立国际监管组织的合作协议与机制,在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监管。
2.改革金融监管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
为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我国要逐渐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在完善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的基础上,考虑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上再设立金融监管局,使金融监管逐渐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过渡,以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形成有效的协调监管和信息沟通,增强监管合力。在强化法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多元化金融监管体系。
3.从制度上保障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在政府监管主体的设置方面,由于金融监管的范围涵盖整个市场,尤其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金融市场的特殊性、金融活动的复杂性、金融市场失灵现象的广泛性和金融行业的专业性,要求金融监管体制采取独立型的监管主体。随着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设立独立、超脱、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具有明显的一致化的倾向。
4.建立牵头监管模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从金融市场运行角度看,我国监管机构应强调适度分工基础上的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而非因职责分工形成对金融子市场的割裂。目前,三家监管机构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金融子市场,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子市场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程度显然会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各监管机构的相互配合。因而,要有一个机构牵头,在这三家机构分工监管的基础上,注重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协调。有必要建立综合大型的数据库,由各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中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该数据库可由牵头机构负责维护和向有需要的监管机构提供数据,从而减少业务交叉和重复、降低监管成本。
5.要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形势和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体制的要求,在世界各国经济金融联系日益紧密、经济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强化一个坚实的金融监管体系、维持金融稳定、维护市场信心,应引起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很年轻,既要加强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也要借鉴外国先进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各国监管当局的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有效地加强对金融跨境活动的监管,通报互设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程度,杜绝对银行跨境活动的监管真空,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
我国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成熟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经验,对之加以优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架构符合我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使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能够在监管目标、主体、方式等各要素间实现内在的统一和协调,而非金融监管名目上的诉求。同时,只有重视和强化实质性金融监管的协调和效率,才能选择并制定出一套系统化的、富有逻辑性的、各监管要素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的金融监管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钱小安:《金融监管体制、效率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陈学彬,邹平座:《金融监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刘宇飞,王柳松:《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潘金生:《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6.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7.李宏瑾、项卫星:《论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
8.易宪容:《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世界经济》2002年第7期。
9.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10.张华,蒋难:《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变化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0期。
11.黄禹忠,《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7期。
12.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金融监管的收益成本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13.郭慧文,张小芹:《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及启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4.罗晶,颜克高:《外国金融监管的比较研究与启示》,《特区经济》2006年第6期。
15.马德功,李天德:《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16.齐亚莉,伍军:《功能性监管: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17.李钊,王舒健:《构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商业研究》2006年第2期。
18.宋平,史琦:《我国的金融监管之己见》,《金融经济》2009年第12期。
19.奇凡:《浅析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改革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7期。
20.董小君:《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