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强化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职能。在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金融监管数据库,同时,将监管数据库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数据库联接起来,使银行监管部门能够随时调阅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数据,实现预警指标的数据采集、汇总、加工、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监管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减少金融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必须规范监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监管信息中心,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公布等,保证信息共享的规范性、长期性、稳定性,以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的目的。
5、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金融风险的跨国界传递已经成为当今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产物。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必然要求各国的监管当局之间应当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地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监管技术也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缩短与世界先进监管水平的差距。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
(注1)周英:《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页。
(注2)周英:《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31页。
(注3)证券投资委员会〈即SIB〉成立于1985年,为英国管理及监督各类金融组织业务之机构。FSA系由SIB更名而来,其业务包括原隶属于SIB监理范围,暨自英格兰银行移转之银行监理权。
项卫星等:《金融全球化:目标、途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13页。
(注4)郭涛林晓梅:《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第49~50页。
参考书目:
1、郭涛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2、蒋志芬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6期。
3、任志刚,张炜: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廖文义:《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金融》,2002年第2期。
5、万正晓: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5期。
6、项卫星等:《金融全球化:目标、途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7、白钦先:《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谢平:《路径选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央行职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9、周英:《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0、谢伏瞻主编:《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1、吴志攀:《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2、Briault• C: Revisiting the Rationale for a Single 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or. FS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16, 2002.
13、Llewellyn•D.T:Introduction: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 of Regulatory Agencies.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London, 1999.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91(八)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