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企业应采取的微观对策
1、 转换企业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的机制必须要加以转换,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境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内部人员失控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大公司的核心层可发展为控股公司,把各个分公司作为由公司控股的独立经营实体来对待。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孙公司将按照商业原则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才能将企业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被国际公认是一种最佳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在产权关系、责任制度、管理方式、筹资渠道、经营风险、规模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特点,特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超越国界发展的载体,我国企业只有凭借公司的形式,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实现财产转移、资本集中和行业合并。因而要构建一批大型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寻求规模经济效益,以此为龙头,形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中坚力量,带动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同时,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也需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在体制上借鉴和吸收世界上成功的公司制经验,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规范化,要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具有全球经营观念和竞争战略的新型组织形态,提高远距离管理和控制技能,实行母公司、子公司一体化管理。
2、 制定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营销、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并将所属机构、各部门视为一个整体,确定符合整体最大利润的总目标,全球各经营单位都要围绕这一个总目标而采取各自相应的管理方针、策略和手段,国际化战略所关心的不是一个机构或部门在某一时期地区的盈亏得失,他所追求的是企业长期的最大整体利益。
3、 重视市场调查,选择明确的目标市场
通过市场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了解国际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战略制定提供可取依据,可减少决策失误,使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各国和各地区在政策、法令、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企业的经营策略必须跟上,才能抓住有利战机。了解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可以制定具有鲜明地区性色彩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更快更深入地打开市场。但国际市场庞大,企业不可能不也不必要对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调查。为了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应运用科学的筛选原则和方法,由粗到细,分步确定标准,层层筛选,直至确定目标市场。如瑞典有家精密仪器厂根据其产品的专业性和价格不菲的特点,选择了各国的人均收入、医疗费用和市场需求作为三次筛选的标准,大大减少了调查的工作量和费用,并快速合格地完成了市场调查,选择到了最佳目标市场,也可以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开展市场调查和国际化经营。例如跨国经营时往往先投资于相邻的、语言相同、风俗相近国家或地区,再开拓新的市场。
4、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关键。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经营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建立自己专门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强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掌握自己的专有技术,加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更新换代,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如果自己科技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应加强与各科研院所、高校级技术培训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发展与各单位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智力开发、产品技术开发。三是企业应加大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投资,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四是企业应有大量的积累资金,大量科技投入的意识和思想准备,以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5、 全方位优化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高素质人才群体是企业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在决定海外投资时必须高度重视外派人员的选择,尤其是主管人员应精通业务,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富有创造性,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熟悉国际商务惯例和外语水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近期看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通过观念的更新和提高,掌握熟悉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中期看,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高校里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务、营销与外语专业的老师、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从长期看,应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转轨经济中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顾乃康, 中山大学出版社
2、《当代跨国公司论》, 尹忠明,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战与战略》, 司岩, 企业管理出版社
4、“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 李树,《上海企业》
5、“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问题探讨”,熊小奇,《经济问题》
6、“试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刘莹书,《财金贸易》
7、“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余淮深
8、“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思考”,罗明芳,黎昭,《当代财经》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