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薪酬激励入手,只有将收益与贡献对应起来,才可能激发出独立董事的合理的动力。应该让独立董事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提高独立董事待遇,并与企业绩效挂钩,采取包括提高独立董事底薪和向独立董事提供股票期权等措施在内的手段,来增加独立董事的工作动力。应该鼓励独立董事持有少量股份,使其成为中小股东的成员,自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使他们不是以顾问的身份应付,而是以主人的意识主动地参与董事会事务,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从控制权激励入手,应保证独立董事有名(声誉)有位(控制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控制权是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应在充分尊重独立董事所具有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授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控制权,如经理人员的提名或罢免建议权、必要信息的查询和收集以及重大经营决策项目的评审、监督和投票权等。并且,应建立公司及时向独立董事提供充分信息的机制,如公司月度和季度经营、财务状况,公司管理制度,公司战略、投资、研发报告等,以保证独立董事有效行使权利。
(六)、提高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比例及独立董事的自身素质
《指导意见》规定:“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为独立董事的比例提供了政策依据,为了对公司内部的控股股东和经理层形成更为有效的监督约束和制衡,同时也有利于形成独立董事的“群体效应”,应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建议由政府主管机关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独立董事的比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合理确定人数比例,据标准普尔1500家超大型企业的实践的调查表明,“在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公司中,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为61.1﹪”,并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增长”。(注15)
在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时,必须考虑《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至少应包括一名专业会计人员”,既“独立财务董事”,(注16)会计问题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在上市公司中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财务董事,可以更好地监督会计信息质量和避免会计信息虚假,对公司董事会的科学决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如何提高独立董事的素质,建议借鉴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方式,由有关机关设立独立董事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要求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必须参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业水平,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进入独立董事人才库;同时构建行业约束机制,定期对独立董事进行评价和考核,及时进行更新与淘汰。
(七)、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
有效的评估体系有助于信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上市公司能够随时了解专业人员的信用状况(资产和负债)和信用记录,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任职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同时为寻找适合公司自身的独立董事提供了有效渠道,防范了风险;更重要的是,独立董事在公司中的所作所为将被准确地记入信用档案,不守信的独立董事一旦发生非法获益或严重失职行为,将给自己留下不良信用的烙印,一直伴随其以后的执业经历并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在为了获益所支付的成本远远大于非法收益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将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因此,建议建立国家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构建大的信用评价平台,实现信用法制化,用法律来保障契约下的诚信关系。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设想,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司治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如果我们希望独立董事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显然不太现实,因为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其他一些因素,如公司结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信用体系、经理人市场等。我国要解决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治本之道是公司股权的多元化和合理化,独立董事也只有在股权结构相对合理和其他相关制度完备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着手实施此项工作(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于2004年2月发布,正积极稳妥的推行,新《公司法》马上就要出台。),相信对中国广大中小股民是个喜讯,对中国股市也是个喜讯,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更是个喜讯。
引文注释:
(注1)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内容摘要第1页。
(注2)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89页。
(注3)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第295页。
(注4)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10页。
(注5)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67页。
(注6)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37页。
(注7)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16页。
(注8)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20页。
(注9)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25页。
(注10)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14页。
(注11)游文丽:《让独立董事制度真正独立起来》,《商业时代杂志》网络版,2004年第23期。
(注12)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82页。
(注13)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471页。
(注14)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94页。
(注15)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40页。
(注16)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23页。
参考文献:
1、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8月16日 ,证监发[2001]102号,《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