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1年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正式在中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一种制度安排,设立目的是为了强化董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国家不同,我国公司治理采用大陆法系的“二元制”治理结构,设有公司内部的专门监督机构—监事会,因此,独立董事应在履行职责时与监事会进行协调,避免职能上的冲突。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司治理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主要是结合《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功能,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联系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并对未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提出若干完善意见。
【关键词】:独立董事 治理结构 法律分析
【正文】:
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状况,在借鉴欧美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制度革新,目的在于通过独立董事解决公司内部权利结构失衡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 独立董事的概念、产生背景、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独立董事及独立董事制度的概念
独立董事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种法律制度,还是一种职业。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为满足这一要求,作为独立董事,除了在董事会担任职务外,应当独立于管理层,并且不应与公司有任何生意或其他联系以影响自己独立的判断。
独立董事制度,是为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实现其功能而由法律法规确定的有关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选任和解聘、义务和责任等一系列规制体系的总和。(注1)
(二)、独立董事产生的背景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该制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经济方面,股东股票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由公司最高权利机关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成为公司管理和控制的核心,但是董事会在事实上又没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产生董事会结构改革的需要。
其次,在政治方面,由于美国60年代的政治混乱,人们对政治、也包括对大公司的经营层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要求改革公司机构,美国在70年代,由于几家公司卷入向官员行贿等丑闻及一些性质恶劣的不当行为中,直接引发法院判决公司改变董事会结构,要求董事会必须由大部分外部董事组成。
因此,在1977年经美国证监会(SEC)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颁布一项新条例,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公司法》在美国各州立法中率先正式创设独立董事制度。
(三)、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对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督来发挥作用的,董事会是内部治理结构规范运作的核心和纽带,但在现实情况中,董事会往往存在“内部人控制”(英美等国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或“大股东控制”(中国、香港等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等情形,(注2),因此,独立董事可以检讨和评估经营层的表现及业绩,以确保其遵守行为准则,防止滥用权利,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独立董事还可以在公司董事会制衡控股股东,防止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和公正,完善董事会的职权与结构,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四)、独立董事的发展趋势
独立董事制度的出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既是公司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公司效益原则与民法公平原则的有力结合。从多数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来看,独立董事在克服“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独立董事制度在现实中仍存有许多问题,但愈来愈多的国家把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进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已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以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
二、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政府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