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发达的货币市场。首先要通过加强金融业立法、教育社会公众增强信用观念、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等途径硬化金融交易规则。如信用体系建设等。其次要保证市场的竞争性,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放松市场准人要求,允许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要立法反垄断,否则银行将会通过对贷款数量的控制来提高利率,难以形成较优的均衡利率。同时中央银行应尽量减少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以使市场竞争主体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均衡市场利率。最后还需要有效的传递载体,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由市场的力量决定,但并不表示中央银行不对利率进行调控,而是主要控制基准利率。实际上,同业拆借利率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之间最重要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进而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进行间接的调控。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短期存贷款市场等,同时要打破市场分割,使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市场通过利率相互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均衡的利率结构和灵活的传导机制。一旦某个市场出现失衡,会迅速通过套利机制达成新的均衡利率。
(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金融机构能够稳健运营,避免从事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高风险投机活动,最终有利于形成一个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利率水平。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改进监管理念,从目前注重经营业务的合法性、信贷规模适度等问题,转向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安全性的监管,注重考核金融机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健全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和自律机制,防止舞弊、消除风险。改革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会计报表和监管信息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信性。尽可能降低金融监管导致的“道德风险”,合理确定中央银行在紧急救助中的出资责任和承担份额,增强市场约束功能。
(四)、保持政策协调。首先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这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未来不确定因素对双方行为的制约,有助于保护市场利率的平稳。韩国在1988年放开利率,可是因当时经济过热,利率超调,最后又恢复利率管制,到1991年才重新放开短期存贷款利率。因而宏观经济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在货币供应、利率和汇率方面实行稳定和透明的政策。政府在政策的执行中要讲究信用,尽量创造一个通货稳定的环境,防止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其次还应严格资本项目管制,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界一个很著名的理论是开放经济的三难困境,即一个国家无法使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三者共存。这是因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想稳定汇率,就必须跟随国外利率的变动及时调整本国利率,从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国际经验,经济自由化的合理顺序是,先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日益迫切。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存在着很多难点。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微观主体,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金融交易规则的软约束等方面的原因,市场利率难以顺利形成,同时,改革还存在着利率风险如何防范的问题。针对以上状况,笔者建议,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建设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要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健运营,同时在政策推进上也要保持协调。
[参考文献]:
1、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刘平安 《海脉经济导报 》2000年10月.
2、 《利率市场化既必要又迫切》 戴根有《证券时报》2001年11月.
3、 《中国利率市场化路线图》 戴根有 中新社2003年8月
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肇庆市中心支行办公室 《南方金融》2003年11月。
5、 《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丁桂红 《南方金融》 2001年4月。
6、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防范的风险点以及对策》 丁桂红 《南方金融》2001年3月。
7、 《周小川圈定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大着力点》 《金融时报》 2004年10月。
8、 《中国最大的四家国企怎样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探析》 王自力 2001年6月。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