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财业务品牌的形成基础是创新、积累、文化和服务。国内银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观念,采取各种新措施,推出各项新业务,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品牌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一种格调、一种心理满足。个人理财业务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牌化进程,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和文化内涵。
2、服务渠道网络化。
国内银行的服务通常以网点为单位,虽网点分布广泛,但服务渠道单一。个人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由以往单一的网点业务渠道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变。从中国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差异化非常小,从争夺客户的角度来讲,随着人们金融活动范围的扩展,健全的服务网络是今后商业银行竞争的另一个焦点。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如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个人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注1)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以物理网络为依托、以电子银行服务为扩展的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的服务全国乃至全球化的立体网络。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联网联合,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并通过优化服务界面、提高服务设施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向个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服务个性化。
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80/20原则,在个人理财业务中,银行80%的利润就源自20%的优质客户,国外商业银行,对客户实行分类,明确目标客户,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是外资银行的习惯做法。长期以来,个人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有选择性的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自身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的重点优质客户。因此,国内银行逐步对高低端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一种营销导向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架构设计。客户经理通过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规划策略,并通过出售相关的金融产品,以达到客户的理财目标。个人理财规划功能可对一个或多个理财目标进行综合规划,结合具体的金融产品给出理财方案,并向客户出具理财建议书。在国外,银行个人客户经理很多具有注册理财规划师(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简称CFP)资格。就像律师、医师和其他职业顾问一样,候选CFP也需要完成教育、考试、经验和职业道德等几个步骤才能成为真正的CFP。尽管一名CFP并非一定要从事个人理财服务或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但这个资格在理财规划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尊敬。CFP认证自1972年引入理财行业以来,越来越多客户认识到接受理财规划建议的好处,并且更愿意接受CFP专业人士的咨询建议。
可以预见,未来国内银行个人客户经理也将逐步引入CFP资格认证制度,具有CFP资格的个人客户经理顾问式服务将逐步成为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4、收费服务的推广。
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相应地耗费一定的资源,发生一定的成本。银行作为企业,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同时,银行实行收费服务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更好地维护客户的权益,从客户角度来讲,由于付出了费用,就有权力向银行提出服务质量标准上的要求,以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实现服务承诺,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国外银行利润来源已经不再集中于赚取存贷利差,而已更多地转向包括个人理财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的收费,如美国花旗银行,2001年存贷款业务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70%的利润来自其中间业务。(注2)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带有一定的政策性。改革开放后,国内银行进行了商业化改革,但仍然主要通过利差来获取收益,国内居民对银行收费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个人理财服务中的大部分项目是不收费的。上海某策划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接受或赞同银行在提供存款业务时收费的市民只有15%,65.7%的受访者表示不应该,虽然大部分居民对服务收费仍然不愿意接受,但也有少部分居民正逐步接受收费服务的概念。
银行收取服务费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花旗、汇丰、东亚等外资银行已经在国内开展居民外汇储蓄业务,并收取一定服务费用,这无疑给政府、银行和国内百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在外资银行收取小额的服务费可以促使国内银行收费合理化,对中国百姓的观念进行了洗礼,为中资银行做了“探路者”。例如汇丰已在国内推出外币“卓越理财”等服务,每一项收费都是根据成本核算制定,完全与国际接轨。由于目前国内银行的收费还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收费的种类和标准不能够自己制定,但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收费服务,是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方向,也是创造内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重要举措。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步变化,金融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规章也将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银行实行收费的法律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央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际上就是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实行业务收费的信号。
5、理财业务平台综合化。
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畴单一,仅包括储蓄业务和十分有限的托收代理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多元化的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并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通过与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领域扩展,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加强。而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时代已经到来,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金融混业将从外部波及我国。国内中信、光大等集团通过控股、参股公司的方式拥有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业务,平安集团控股保险、信托、证券等产业公司,成为子公司分业经营、集团混业经营的金融服务集团,集团内部业务互相渗透,国内金融混业的雏形已经出现。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运用服务界面、服务通道,快速、高效地调动多种资源,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充分满足客户深层次、多层面的需要。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国内金融机构的一个新兴业务领域,在其发展道路前虽面临众多的困难,但大力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只有认真的面对机遇与挑战,才能在未来的这一业务领域中获得丰厚利润的回报和自身发展的契机。
引文注释:
(注1):《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银行业2003年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34页。
(注2):《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银行业2003年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34页。
参考文献:
1、金维虹:《现代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销、管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18页。
2、杨明生、王晓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82页。
3、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5页、第138页。
4、《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银行业2003年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48页。
5、李忠林:《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分析与评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44页。
6、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平安保险、广发证券等金融机构网站。
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