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在整个系统的网络框架上,设置多重防火墙和一个安全代理服务器,以防止非法人员的入侵,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最后,在业务处理上,在电子付款指令中增设一个支付密码,银行计算机系统会验证此支付密码正确与否,经核押无误后才办理付款。如果客户发送给银行的信息中被修改,修改后的信息就与支付密码对应不上,银行会视这张票据为非法票据,保证了客户和银行的资金安全。同时还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内控制度。
总之,ICBC采用业务、技术双重安全机制,强化了网上银行的安全性,以保证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
(二) 重视网络银行的盈利增长
1、明确目标客户群,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为目标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去,使既定目标客户群中的客户尽量多的使用网上银行服务,以降低网上银行服务的平均成本。要改变现有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点,做好基础工作,对现有客户进行详细市场细分,按不同企业类型及客户层次划分不同的营销区域,确定目标客户群。比如在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网上银行的重点营销,宣传网上结算的优势;同时对其员工进行个人网上银行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宣传,从而提高该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对本行的忠诚度,赢得优质客户群体。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银行客户经理的网上银行业务水平,让每个客户经理都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企业网上银行及个人网上银行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可以让每位客户经理自己办理并使用个人网上银行,亲身体验网上银行的方便快捷,这样才能向客户展开更有力的营销。
2、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强调金融服务特色化。一方面,网络银行应紧跟市场的需求,适时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存、放、汇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包括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在一个网络银行上满足尽可能多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业务的差异性小,行业的进入壁垒很低,一定要强调自己的特色服务,提供专业化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满足客户对度身定制的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开拓新的客户群。笔者认为,定位于大众化市场的银行应注重前者,通过扩大总业务量,获取收益;以高收入者阶层为目标市场的银行则应在专业化增值服务上多下功夫,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单个客户关系的含金量。从而解决网上银行的盈利问题。
3、进一步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对网上银行服务和柜面服务进行重新组合,使有形柜台和无形柜台有机结合,形成中间业务收入与存贷利差盈利同步增长的局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认清新的发展前提,就是要从存款、贷款的中介机构转变成投资理财中心,由传统银行转变为理财银行。
(三)重视网络银行的立法和监管
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形成专门工作小组,研究网上银行业对既定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带来的挑战,明确网上交易的有效性,明确银行、客户和商户等有关责任,从法律上予以认可,这将有利于网上银行业务的良好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建议目前给予中资银行较大的创造余地,使法律法规既能保护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又能使银行充分意识到网上银行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在开展有关重大法律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在电子银行市场准入、电子资金支付结算、储户隐私权、储户权益保护、网上交易税收、网上支付(银行卡支付、电子支票和电子现金)、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等方面,视条件成熟情况,尽快制定有关电子银行建设与发展的规定、办法、规则、条例和法律等。对于我国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快立法,成立专门的网络银行研究和监管中心,做到技术监管和业务监管并重,规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网络银行业务许可证制度,进行业务风险评估和监测,并且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的协同监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来促进我国网络银行快速健康地发展。
(四)重视网络银行的技术开发与创新
网络银行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力量。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21世纪将更显示出其真理性。科技手段落后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技术开发和创新。在硬件方面,需要有功能强大的服务器,有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在软件方面,需要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帐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组成。同时,软件开发商、硬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通讯商以及银行应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共同制定网络银行的统一标准,实现软件、硬件、通讯的标准化,为网络银行创造未来的发展空间。其次是方便快捷问题,要解决电脑普及率、光纤覆盖率低、网络的吞吐能力有限等问题。再次,与银行相关行业的网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这需要社会整体发展,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最后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当然,无论何种技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一种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我国银行业应重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五)重视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网络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键再于人才的培养。为确保竞争优势,应加紧网络银行业务人员的培养、储备。在网络银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要有具备计算机网络硬件知识的人才,在网络银行网页和金融新产品开发方面,要有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和具备银行业务知识的人才。要吸引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顽强的斗志和敬业精神等全面素质的人才加入网络银行,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做到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只有这样我们的网上银行甚至包括传统业务才能得以高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业如想及时加入这一行业,必须现在就开始做人才的储备工作。对于小银行而言,单独进行人才储备的成本也许会很高,但是可以通过人才的外协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获取外部的软件以降低成本。同时,银行现有员工队伍也需调整,银行员工要由传统的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化,由事务型向知识型转化,由执行型向创新型转化。
面对WTO,我国网络银行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发挥我国银行业和国家宏观管理的优势,努力解决好现存和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加大相应的战略研究和策划,我相信,在应对机遇和挑战中,我国网络银行必将伴随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奋力崛起。
引文注释:
(注1)尚华娟:《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48页。
(注2)严黎昀、崔惠贤、杨绪彪:《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
70页。
(注3)王维安、俞洁芳、严谷军:《网络金融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75页。
(注4)李琪、苏小军:《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金融电脑》2001年第10期,第28页。
(注5)《网银业务势成中外银行必争之地》,《国际金融报》,2003年1月10日,第4版。
(注6) 崔晓峰、王颖捷:《网络金融》,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41页。
(注7)王维安、俞洁芳、严谷军:《网络金融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17页。
(注8)王平:《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15页。
参考文献:
1、 尚华娟:《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 王维安、俞洁芳、严谷军:《网络金融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 李琪、苏小军:《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金融电脑》2001年第10期。
4、 崔晓峰、王颖捷:《网络金融》,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 严黎昀、崔惠贤、杨绪彪:《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 张民:《网上银行》,民族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7、 赵家敏:《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影响》,《经济问题》2000年第9期。
8、 王平:《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9、 王冬梅、郭子玉:《网上银行发展动力及前景展望》,《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