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企业是运用货币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二者从产生之日起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尽管银行和企业的历史演变有所不同,如明末清初的“票号”、“钱庄”实际上就是中国早期的金融业,企业可以是古代的“作坊”,也可以是现代的“工厂”,但二者建立在信用和契约基础上的平等、互利、合作、相互选择的关系始终不会改变。从道理上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和企业应该携手并进,共创辉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银企间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十分必要。
一、我国银企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根源
(一)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银企关系被扭曲成“依赖与恩赐”的关系,货币资金不被看成商品,信贷资金被当作财政资金使用,银行不能自主经营,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取代了银行的自主选择。一些企业的厂长、 经理认为银行的钱不借白不借,造成企业吃银行资金的“大锅饭”;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运用不负经济责任,从而使企业的贷款需求扩张,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在现行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下,银行和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市场主体,非信用契约的银企关系与市场经济形成了难以藕合的矛盾。目前,国有企业难以清偿的巨额不良债务和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的大量不良资产所形成的严重的银企债务危机,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严重障碍,1999年,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达1.4万亿元;2004年初,按照中国银行上市方案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是2100亿元,建设银行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是1600亿元。这么多的不良资产背后隐藏着许多不正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三怕”、“三怨”、“三难”。
1、银行对企业有三怕。一怕企业贷款动机不良,缺乏约束机制,过分依赖银行,把银行当“出纳”,只想得到贷款,不想还本付息,不讲信用;二怕企业活力不足,发展思路不清,管理跟不上,盲目决策,盲目贷款,盲目上新项目,盲目扩张,结果陷入困境,形成大量的逾期呆滞贷款;三怕企业借兼并、破产、租赁、重组等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权,据统计,至2001年底,湖北全省逃废债金额达100多个亿,金融信用环境到了让人堪忧的地步。还有些企业采取种种不良手段,蓄意悬空逃废银行债权,金融风险加大,并由此严重削弱了银行的信贷实力,银行对信贷投放变得越来越谨慎,直接导致了银行“惜贷”、“恐贷”、“慎贷”现象的出现。
2、企业对银行有三怨。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资金紧张,“等米下锅”,怨银行逐级向上申请,时效太长,使企业错过了发展机遇;企业通过技改将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或摆脱困境,较好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怨银行不及时评估或评估不通过,银行贷款条件过分苛刻,缺乏贷款激励机制;拥有优势产品的优势企业通过改革、改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并带动其它企业走出困境,或企业通过改组改制而搞活,怨银行不及时支持,不把企业的发展当成“一回事儿”。
3、政府部门有三难。企业过度负债经营,举步维艰,政府难以帮助银行追债,相反,少数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利益出发,一味偏袒企业,使银行资金受到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办理一笔贷款要经过各级行层层审批,地方政府难以帮助企业协调生产经营和技改所需资金,地方中小银行资金实力小,对当地政府的资金协调事项“心有余而力不足”;银企迫切需要政府给政策,增资减债,政府苦于财力不足,力不从心,难以解决。
(二)产生的根源
造成银企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惯性影响的结果,是体制转轨过程中秩序混乱造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如何发展,政府说了算,企业没有自主权;政银不分,银行按政府机关的模式进行管理,行政级别和政府一模一样;政银企是一家,银企是“兄弟”关系,银企同吃国家的“大锅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资金供给制”为纽带而联结成的一种超信用关系。
1、从银行来说,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手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内部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三性”原则缺乏制度保障,银行存款呈硬约束而贷款呈软约束造成了潜在的债务危机。少数银行信贷人员品行不良,业务素质低下,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伸手向企业要钱、要物,待企业贷款到期时无法张口催讨,不仅使银行资金受到了损失,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2、从企业来讲,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还习惯于“工厂制”的落后管理方式,产权制度改革迟缓,产权约束乏力,个人负盈不负亏,即使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亏损或债台高筑也无人负责。众多企业不计成本地贷款,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搞了许多无效投资或负效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信贷资金沉淀、悬空和流失。少数企业主大玩“空手套白狼”把戏,贷款前根本没有想到要还,贷款后马上携款走人,使银行大呼“上当”。
3、从政府来讲,政府职能转换滞后,行为不规范。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短期行为,为了追求短期扩张性经济发展目标,往往忽视银行和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随意进行干预,要求企业不切实际地上新项目,指令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对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不想办法从根本上搞活,只是简单地发放贷款挽救,或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结果是企业债台越筑越高,银行越陷越深,潜在的债务危机日益加重。
二、银企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冲突性及新型银企关系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平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银行和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银企之间的交易按照等价原则进行,银企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我管你、你归我”的隶属关系,其间的新型关系应是建立在诚实可靠、遵守契约、讲究信用基础上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并具有一定相互选择权的关系。
(一)从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看银企之间的利益一致性与利益冲突性 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