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银企是携手前进,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注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商企业运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有了盈利除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各种税金及支付各种费用、工资外,还要以贷款利息方式返还给银行,出现了亏损不仅企业面临停业甚至关门的危险,银行也要承受一定的利息损失。可以说,银企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携起手来,共渡难关,才能维护好双方的利益。
4、银企是共同维护社会资金资源的群体关系。(注8)商业银行发挥信用中介作用,将社会暂时闲置资金聚集起来,并运用到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工商企业以工资形式将利润的一部分支付给职工,职工将没有用完的工资存到银行,银行再将聚集起来的资金发放出去,如此循环往复。资金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如何维护好这种资源,银企双方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方维护不好,就会发生资金方面的损失,因此,银企双方必须共同维护社会资金资源。
三、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几点设想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政府主管一地的行政、经济事务,一地重点项目的推介、洽谈及银企关系的协调,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政府完成;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要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及一地的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不能“绕”开政府自行其事;企业既需要政府的指导,又需要银行的帮助,企业有了盈利又要以缴税形式向财政返还,同时还要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可见,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实际上要求政、银、企三方“各有所为”。
(一)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抓住“核心”和“基础”,不能光靠行政命令,应该通过“五个支持”,当“红娘”架“鹊桥”,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直接的服务。(注9)
1、支持增强社会整体信用观念。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增强社会整体信用观念。因此,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应加大信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信用意识。要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使诚实守信成为崇高的社会美德。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借助报纸、电视等新闻舆论宣传工具,消除社会存在的“赖债有理、赖债有利”的不良信用意识,使“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信用观念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2、支持银行依法合规经营。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国内外迅速流动,使金融业潜伏着很大的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以来,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多亿元。我国金融业也潜伏着严重的风险,当前,非法设立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活动的问题十分严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少数商业银行陷入资不抵债、难以支付到期债务的困境。为维护金融安全,近年来,各商业银行总行都加大了信贷资金的调控力度,相应地上收了贷款权,各分支行可用的资金相对减少,发放贷款的权限相应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支持银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银行推介贷款项目,而不能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强迫银行放款。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也要支持、配合银行依法合规经营,为银行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3、支持银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近几年来,部分企业利用改制的机会,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使借款合同成了一纸空文。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成立了包括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在内的金融债权管理结构,制定了金融债权管理办法,在结算、现金、贷款等方面联合对有关企业予以制裁,个别地方还向社会公布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名单。但就各地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意识严重,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企业是地方的,在银行与企业发纠纷时明显偏袒企业一方。对银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支持,而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4、支持促进银企关系。银企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银企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直接制约一地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一地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主动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如: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项目恳谈会,共同探讨经济发展良策;和银行有关人员一起到企业调查研究,筛选好的项目。地方政府还要进一步做好已改制企业的规范完善工作,落实金融债务,维护金融债权,创造有利于经济金融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5、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当前,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时,其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并相应进行评估,土地评估有效期与房产评估有效期相差一年,为企业办理抵押业务带来了不便。并且,收费较高,房地产评估费、登记费为评估抵押的2%左右。如果让现有中介担保公司予以担保,担保费率又相当于银行贷款利率,加重了贷款企业负担。评估手续繁琐使急需资金的企业难以及时得到贷款,有的企业因评估、担保收费过高而“望贷兴叹”。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评估担保收费行为,建立收费指导标准,缓解企业贷款难,确保银行顺畅支持企业。
(二)银行作为经济运行的枢纽,面对高风险、低效益的困扰,如何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克服暂时的困难,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注10)
1、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的发展水平。但是,金融在服务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企业是经济生活的主体之一,支持企业,就等于支持经济发展。因此,各商业银行要把支持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要加大对信用好的地区和企业的授权授信,促进信用环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要大力开展信贷营销活动,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健全授权授信管理,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效率。要树立全新的客户观,不论企业的规模和所有制形式,只要企业有效益、诚实守信,其合理的贷款需求就应积极予以满足。
2、正确处理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不发生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没有金融监管关系,没有贷款业务关系,更不存在业务指导上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有一般的社会服务和收税与纳税的关系。即地方政府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是收税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是纳税人。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主管一地的行政、经济事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上的一些难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因此,处理好银政之间的关系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应主动向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府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上多联系,保证银行工作顺利开展;经营上多配合,赢得政府的协调和撑腰。
3、正确处理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商业银行要按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自主决定贷款投向,不断开拓市场营销新领域。在资金营运过程中杜绝外部资金占用特权,避免企业继续吃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锅饭”。要明确平等交易关系的双方选择性和可分离性,转换经营思想,培育市场营运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经营风险感、生存危机感和全员工作责任感,使资金投向跟着效益走,业务经营围绕利润转,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建立更为广泛的平等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4、正确处理防范化解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经济与金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当前金融业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问题,单靠消极防范来化解是肯定没有出路的。惟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主动出击,在加强市场调整的基础上,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来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活动空间。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抓紧实施信贷结构调整,把握好新增贷款投向,用增量资金优化带动存量资金盘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