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创效益,资金需求是最大的难题,如何争取银行的支持,力争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产出,应积极做到“三个正确”。(注11)
1、正确认识信用问题。“信用”在汉语中包含着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词义。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更多的是通过信用借贷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基于信用而发生借贷关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作为一种现代金融手段,信用贷款是在不发生货币所有权转移且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的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一定数额的货币暂时让渡给借款人,借款人按照借贷双方的协议还本付息的法律行为。信用借贷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沟通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合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力手段。企业在贷款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2、正确看待资金需求。金融的基本形式是金融中介通过信用关系将资金供求联结起来。商业银行筹集居民和企业的资金,通过信贷市场贷放给各种资金需求者,后者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实现价值增值,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完成了一次信用活动并增加了社会财富。由于信用的存在,资金在供求上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导致资金供给者无从获悉资金使用者的有效信息,甚至资金使用者可能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有支付能力而拒不支付金融债务等等,这些行为产生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使资金市场的资金循环链条中断,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也会使有投资价值的经济活动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终止,从而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损失。要建立诚信为本、稳健高效、制度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全社会介入,有赖于企业信用意识的增强。
3、正确维护银企关系。企业作为贷款主体,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就是财富”、“信用就是无形资产”,只有讲信用才能增强银行对其信贷投入的信心,从而取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克服靠逃废债务、增加存量减轻债务负担的错误主张,积极偿还银行到逾期债务,为金融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和企业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难兄难弟”,你兴我兴,你衰我衰。银企之间一度出现的关系紧张,一方面说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生活中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反映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市场经济中银企之间应该是建立在诚实可靠、遵守契约、讲究信用基础上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并具有一定相互选择权的新型关系。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政府要发挥好支持作用,当好“红娘”,架好“鹊桥”,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直接的服务;银行要以地方经济的良性、有效发展为基础,和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力促银企“双赢”;企业要牢固树立信用观念,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不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权,以良好的信用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引文注释:
(注1)曾康霖:《金融机构的性质、理论支撑与市场的关系》,《财贸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33页。
(注2)曾康霖:《金融机构的性质、理论支撑与市场的关系》,《财贸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33页。
(注3)曾康霖:《金融机构的性质、理论支撑与市场的关系》,《财贸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34页。
(注4)龚明华:《发展中经济金融制度与银行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52页。
(注5)陈支农:《当代银企关系须重新定位》,《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6日,财会世界网络版。
(注6)陈支农:《当代银企关系须重新定位》,《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6日,财会世界网络版。
(注7)陈支农:《当代银企关系须重新定位》,《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6日,财会世界网络版。
(注8)陈支农:《当代银企关系须重新定位》,《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6日,财会世界网络版。
(注9)王一兵:《政府、银行、企业应各有所为》,《市场报》,2000年10月22日,第四版。
(注10)王一兵:《政府、银行、企业应各有所为》,《市场报》,2000年10月22日,第四版。
(注11)王一兵:《政府、银行、企业应各有所为》,《市场报》,2000年10月22日,第四版。
参考文献:
1、李亚新:《正面激励: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再处置的制度与技术创新》,《金融研究》杂志,2004年第2期。
2、蔡义鹏:《锻造“信用湖北”》,《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 第七期。
3、曾康霖:《金融机构的性质、理论支撑与市场的关系》,《财贸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
4、陈支农:《当代银企关系须重新定位》,《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6日。
5、王一兵:《政府、银行、企业应各有所为》,《市场报》,2000年10月22日第四版。
6、龚明华:《发展中经济金融制度与银行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戴相龙主编:《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